一年前,我來到貴州省六盤水市六枝特區大用鎮大用村擔任村委會主任助理。從嚴謹細致的審計案頭一頭扎進充滿煙火氣息的鄉村沃土,從“查賬本”到“解心結”、從“數字控”到“莊稼人”,轉變充滿了挑戰、困惑,也讓我收獲了前所未有的感動、成長。
在審計機關,工作重心是查問題、防風險、促規范,但是大用村撲面而來的鄉土邏輯顛覆了我的認知體系。比如,審計的精準在于小數點后兩位,而鄉村的精準在于“哪家有幾畝地、誰家有啥難處”。剛到村,我試圖用“審計式”問卷快速掌握村情,卻發現遠不如跟著村干部走村入戶、坐在老鄉家里拉家常來得有效。比如,審計講究程序正義、流程規范,但村里則講究如何讓規則有溫度、能落地。村里推行“33治喪”機制時,我起初過于依賴文件宣講,效果甚微,后來我才理解到,鄉村的規范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傳統習俗基礎上的創新,而非簡單的制度移植。
審計工作培養了我嚴謹的邏輯、發現問題的敏銳、依規辦事的定力,這些專業知識在到村任職之中,既是我的獨特優勢,也需經歷艱難的本土化改造升級。比如,審計中的風險意識讓我在推動村居項目時,格外關注合同的規范性、資金使用的透明度和預期收益的可行性,我主動協助村“兩委”完善機制,力求項目健康可持續。比如,審計的問題導向讓我在調研中,不僅看到缺乏技術和資金的表象,更讓我深入思考如何鏈接資源、如何設計培訓內容、如何建立長效機制等。再比如,在矛盾糾紛調解中,審計的證據鏈思維幫助我更客觀地厘清事實,找到雙方利益的平衡點。
面對基層黨建、產業發展、群眾工作等全新領域,我深感書到用時方恨少。如何開好院壩會,如何動員村民參與環境整治,如何與“等靠要”思想的群眾有效溝通,這些都是在審計教科書里找不到答案的考題。我向村干部學“土辦法”,向鄉鎮干部學政策運用,向老農戶學耕作常識。這一年,是本領恐慌驅動下瘋狂學習和實踐的一年。我深刻體會到,一名合格的到村任職選調生,必須是多面手,既要懂政策、會協調,又要能吃苦、有韌勁;既要仰望星空謀劃發展,又要腳踏實地解決雞毛蒜皮。
審計工作相對超脫,而到村任職則要求我徹底轉變角色,成為政策的執行者、村莊的建設者、村民的服務員。家門口的路能不能修一修,灌溉水池啥時候能建好,孩子上學能不能申請補助,這些小事是村民生活中的大事。我慢慢學會不再用宏觀視角去輕視這些微觀訴求,每一次政策疑問,每一次協辦手續,甚至每一次傾聽牢騷,我獲得的信任都在增加。
到村任職,發揮專長去做事才是根基,我會更深入地融入村級事務管理,協助完善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推動村務公開透明化,探索建立村級小微權力監督制約機制,為鄉村善治注入審計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