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龍坪鎮始終堅持大抓基層鮮明導向,全力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切實把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強大動能。
龍坪鎮位于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東北部。龍坪鎮在扎實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過程中,創新構建了“三鏈協同”治理模式,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同貴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兩清兩改兩治理”行動(清理亂堆亂放、清理殘垣斷壁、改廁、改圈、垃圾治理、污水治理)結合,推動鄉村治理實現從“單一管理”向“多元共治”轉變,從“環境整治”向“生態富民”升級。
壓實責任鏈,黨建引領跨級聯動。一是書記領銜高位推。鎮黨委書記掛帥成立“兩清兩改兩治理”專項工作專班,壓緊壓實“黨委統籌、班子包片、支部落實、黨員包戶”四級責任,實現資源統籌、要素集成。2025年以來,累計召開黨委會專題調度7次,解決污水管網鋪設、宅基地爭議等重點問題20余個,形成“壓力傳導一竿子到底”的工作格局。二是一村一策靶向治。堅持精準施策、靶向發力,由鎮黨委統籌、各村(社區)黨組織負責,對全鎮4村2社區重點村寨和村民集聚點開展情況摸底,結合摸底情況制定“一村一方案一清單”,明確重點任務、關鍵舉措和具體責任人,做到因村制宜、靶向精準。統籌鎮村力量開展問題全覆蓋排查,建立“一戶一策一臺賬”,累計排查梳理問題6399個,整治問題6163個,整治進度達96.3%,實現“問題清單”向“成效清單”轉化。三是強化指導保質效。組建工作宣傳指導組,對6個村(社區)開展拉網式宣傳指導,營造濃厚氛圍,切實提升村級黨組織工作質效,同步強化進度管理,分類處置重點難點問題294個。按照“抓兩頭、帶中間”思路,適時開展現場觀摩,采取觀摩學習、互動交流方式,激勵推動后進變先進、先進更出彩。2025年以來,開展現場觀摩4場次,推動整治殘垣斷壁304處、亂堆亂放5561處。
拓寬組織鏈,示范帶動攻堅克難。一是支部領航強堡壘。因村制宜設置黨支部、黨小組和群團等基層組織117個,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推動形成“村級黨組織—村民組(網格)黨小組—黨員聯戶長”的縱向組織體系和“村級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經濟組織+群團組織”的橫向治理體系,進一步強化村級黨組織工作統籌力度,做到治理精準化、精細化。2025年以來,通過黨員大會、黨小組會等會議研討“兩清兩改兩治理”工作9次,協調解決河道污染、垃圾清運等問題和事項26項。二是組建隊伍強力量。結合“干部下沉·強基提能”行動,統籌下沉干部、村干部、駐村干部、群眾代表等成立“兩清兩改兩治理”工作隊、宣傳隊、籌備組、管事組等隊伍36支。堅持“群眾推、‘兩委’商”模式,整合保潔員、河道管護員、公廁管理員等崗位,因村因組設置公益性崗位249個,成立護林隊、河道巡查隊、衛生整治志愿隊等18支,組織開展日常巡查、問題整治等工作,推動“兩清兩改兩治理”實現從宣傳動員到整改提升的高度閉環。三是黨員帶頭強示范。根據鎮村在職黨員、農村黨員、流動黨員等不同類別,分類建立黨員責任區65個,組建黨員先鋒隊12支,以村(社區)為單位,常態化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亮牌對標爭先鋒”等活動,全鎮600余名黨員帶頭認領“環境管護責任區”“矛盾調解崗”,帶動4300余名群眾主動參與,實現從“群眾站著看”到“大家跟著干”的生動局面。
完善機制鏈,全民共建多元共治。一是獎懲相長激發熱情。按照“黨建+金融+積分”的基層治理思路,通過向上爭取、鎮級匹配、村集體出資等方式,籌措資金建立“積分超市”1家、積分兌換點4個。同步實行“1142”積分管理(1張紅黑榜、1張積分公示榜、四級網格化、兩個小組管理),將群眾在參與基層治理和推進“兩清兩改兩治理”工作中的貢獻進行量化賦分,通過積分兌換日用品的方式,激發群眾自我管理積極性。截至目前,已開展積分評議4次,發布“紅黑榜”7期,兌換物資價值超1萬元。二是民主議事共商共決。聚焦培育文明新風和“兩清兩改兩治理”行動,通過籌備組、管事組成員會和村民代表會等方式,將環境治理、管護要求等內容納入村規民約,進一步約束群眾不良行為。建立“意見收集—民主協商—事項辦理—結果反饋—總結提升”議事制度,將“廁所革命”“畜圈改造”等事項納入村民代表會決策,依托村級辦公場所、紅星自治村民組議事室等陣地,定期召開村民代表會、群眾議事會658場次,推動實現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三是注重發展強化支撐。依托整治成果、龍坪美食、體育基礎,大力發展“文旅體”融合模式,打造“紅心組農耕體驗+雙堰組民宿旅游”路線,利用拆除殘垣斷壁土地建設菜園、花園、果園“三園”10余處發展微產業,實現“環境美”向“產業興”轉變,在推動集體和群眾增收的同時,也解決了村級黨組織資金不足、底氣不足等治理困境。
龍坪鎮的實踐有4點啟示。首先,黨建賦能是核心引擎。龍坪鎮通過“書記領銜、支部領航、黨員領跑”,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實踐證明,只有堅持黨建引領,才能確保鄉村治理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其次,群眾主體是關鍵支撐。通過“積分制”“紅黑榜”“民主議事”等機制,龍坪鎮成功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實現從“要我治”到“我要治”的轉變。這啟示我們,鄉村治理必須尊重群眾主體地位,以制度創新激發群眾參與熱情,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體。
再次,創新機制是破題法寶。針對治理難題,龍坪鎮探索“三鏈協同”模式,將責任鏈、組織鏈、機制鏈有機融合,形成“治理—發展—再治理”的閉環。這表明,鄉村治理需要因地制宜、創新機制,以制度化、精細化、長效化舉措破解痛點堵點。
最后,生態優先是發展底線。通過“廁所革命”“污水治理”等舉措,龍坪鎮將環境整治與產業發展相結合,依托整治成果大力發展“文旅體”融合產業,實現“生態美”與“產業興”雙贏。
播組宣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龍坪鎮中心社區紅村組(播州區委組織部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