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天龍鎮高田村擔任黨總支書記助理,是2023年的深秋。當都市的繁華喧囂被車窗外的層林盡染取代,一片片翠綠的菜田、金黃的稻浪映入眼簾時,我知道,人生的新考場就在眼前了。
到高田村的第一天,我跟隨老書記叩響了李老伯家的大門,現實卻給了我一個下馬威。高田村是一個民族聚居村,有的老鄉說本地的“屯堡話”,語言之復雜讓我這個外省人一頭霧水。但鄉親們的熱情與包容深深打動了我,他們努力用蹩腳的普通話與我交流,那真摯的眼神和溫暖的笑容,讓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學好方言,真正走進他們的生活。
我甘當孜孜不倦的小學生,把學方言作為融入的第一步。鄉親們是我的老師,筆記本和錄音筆成了我的書本。白天走村串戶,悄悄記下村民的俚語俗話;晚上回到宿舍,一遍遍對著錄音筆模仿練習。半年后,當我用流利的方言向群眾講解產業獎補政策時,他們臉上綻放的笑容和頻頻點頭的認可,是對我最好的褒獎。
在村“兩委”的悉心指導下,我逐漸挑起了工作擔子。低保申請、住房審批、產業獎補、農業補貼、糾紛調解,這些事務千頭萬緒,卻件件關乎民生。我深知自己專業知識儲備不足,便沉下心來,邊學邊干,摸索出了“三步工作法”:用方言拉近距離,用政策解決問題,用行動贏得信任。于是,“白天走干講,晚上讀寫想”成了我到村任職生活的常態,春耕時腳底的泥濘、夏夜調解糾紛的蟬鳴、秋收后曬壩上的笑聲、冬日火爐邊謀劃來年的熱忱,都被細細記錄在我的民情日記里。
幫李大娘辦產業獎補,幫陳伯家疏通下水管道,給張嬢嬢家申請最低生活保障金,與村里種植大戶在田間地頭交流種植情況,用通俗的語言給大伯大娘們講解最新的城鄉居民醫保政策……一件件為民服務的“關鍵小事”,讓我這個“外省來的小伙子”變成了幫村民解決問題的自家人。
我還積極為村里的產業發展出謀劃策。高田村作為平壩區大型蔬菜保供基地的核心區域,農業優勢突出,卻面臨著技術弱、銷路窄、農民增收乏力的困境。我意識到,高田村必須走科技興農、品牌強農之路。我把專家教授請進田間地頭,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同時,我們開始組織檢測土壤、調研市場、招商引資,成功引入貴州寶仁生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在高田村投資500萬元。此外,深挖土特產潛力,打造高田生姜、韭黃等農業品牌。1475畝高標準蔬菜基地、7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讓高田村農業年產值“億元村”的榮譽閃耀在黔中大地。2024年,高田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突破2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2萬元,鄉親們的腰包越來越鼓。
600多個日夜里,我月均微信步數超50萬步,體重輕了15斤,手心磨出厚厚的繭,皮膚黑得家人都認不出。這一切,換來了高田5264名村民的信任,也讓我更加堅定,青春的“詩和遠方”,就在他們露出的笑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