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清晨,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燕子口鎮沔魚河村香蔥基地,村民們早已忙碌起來,采收、分揀、裝車,動作麻利,笑語盈盈。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蔥香,更洋溢著收獲的喜悅。這生機勃勃的景象,源于駐村第一書記丁昌朋的一次“尋蔥”之旅。
2024年5月,丁昌朋被組織選派到燕子口鎮沔魚河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后,丁昌朋通過深入走訪調研發現,沔魚河村的農業生產模式較為傳統單一,土地效益不高,村民增收渠道狹窄。如何找到一條適合本村發展的路子,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富起來?這成了他日夜思考的問題。
一次與朋友偶然交談,丁昌朋得知在云南種植香蔥銷路好、收益可觀,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機遇。在朋友的牽線搭橋下,他結識了貴州一道菜食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的區域經理,并在對方幫助下,得到了去該公司在赫章縣香蔥種植基地考察學習的機會。
在考察學習期間,丁昌朋扎扎實實地蹲在田間地頭,虛心向種植戶請教每一個細節,仔細記錄香蔥的生長周期、管護要點、病蟲害防治方法,反復核算投入產出比。經過一番細致調研,他發現香蔥種植具有“短平快穩”的優勢,而沔魚河村的氣候、水土條件也具備發展潛力。一個清晰的念頭在他心中形成,他決心要讓“致富蔥”在沔魚河村扎根。
但是,回到村后,丁昌朋沒有蠻干。他深知,單打獨斗難成事,需要點燃“領頭雁”的引擎。于是他主動找到村里有想法、有經驗、有干勁的種植大戶張和祿,分享考察成果,共同分析可行性。張和祿被他的真誠和項目的潛力打動,決定一起“吃螃蟹”。他們共同規劃地塊,引進優質蔥種,利用張和祿流轉的20個大棚開始小規模試種。
“種植初期,丁書記基本每天都要來看看,帶著我們一起干,幫我們協調解決技術管護、水源保障等困難?!睆埡偷撜f。經過2個多月的細心管護,首批試種的香蔥長勢喜人、綠意盎然,產量達38500斤,收入6萬多元。在丁昌朋眼里,這抹新綠是希望,更是信心。
星星之火,如何燎原?丁昌朋與村“兩委”反復商議,決定村集體以3萬元入股香蔥種植基地,將沔魚河邊上的閑置土地盤活利用,以每畝1000元的價格從村民手中流轉了80畝地,發展規?;N植。為完善生產條件,基地利用前期收益并積極爭取上級項目資金,新建機耕道方便機械作業,并修建蓄水池、鋪設輸水管道,完善高效節水灌溉設施。“我們基地采取統一供種、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運營模式,香蔥品質優,種植效率高,主要銷往畢節城區農貿市場?!倍〔笳f,目前基地規模超過100畝,一年種三季,畝產近4000斤,畝產值在6000元左右。
“平時一天能掙100元,把自家的農活干完,還能來掙點零花錢補貼家用,感覺很不錯。”在基地務工的村民向碧芳高興地說。發展香蔥種植以來,基地優先吸納當地村民就近務工,從整地、栽種、管護到分揀、采收、包裝,為村民提供了大量家門口的就業崗位。目前,基地帶動村民就業2000人次,每月發放工資約10萬元,人均增收1000元。
此外,丁昌朋與村“兩委”積極對接貴州一道菜食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引進辣根、小黃姜等品種,免費發放菜種給村民開展試種,鼓勵動員更多村民參與種植,提升村民自我發展能力。同時,村里還計劃整合周邊土地,將香蔥種植規模擴大至500畝,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更多群眾持續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