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后備力量在錦屏鄉村奮發有為,不少人已經成為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7月11日,貴州省錦屏縣委組織部有關人士如是說。
錦屏縣立足縣情創新“培帶用”一體聯動模式,聚焦本土青年、返鄉能人、致富帶頭人三類群體,精心培育儲備村級后備力量560余名,為鄉村發展注入持久動能。
破解人才困局,體系化培育是關鍵。錦屏縣整合組織、農業、文旅、林業等多部門資源,聯動15個鄉鎮構建起“縣級統籌+鄉鎮主抓+村社落實”的三級培養體系,投入80余萬元專項經費,在全縣建成6個涵蓋林下經濟、鄉村旅游等特色領域的“鄉村人才實訓基地”,將課堂延伸至山林間、工坊里、村寨中。聘請28名退休干部、致富能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擔任導師,采取“1名導師結對3名后備力量”的模式,既傳經驗方法,又授實用技能,讓培養過程更接地氣、更富實效。
錦屏縣堅持需求導向,由各鄉鎮黨委深入村民小組,通過院壩會、火塘聊、田間訪等方式,收集產業發展、民生服務、矛盾調解等六大類420余條需求清單,據此為后備力量制定“一人一策”培養方案。對懂技術的返鄉青年,安排參與林下種植、產品培育等項目實操;對善經營的本土能人,引導其牽頭鄉村旅游合作社、農特產品電商銷售;對熱心公益的年輕人,組織參與村寨環境衛生整治、留守老人關愛等民生服務。
“在干中學、在學中干”是快速成長的有效路徑。錦屏縣將后備力量推向實踐一線,讓他們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協調、傳統村落消防設施改造、撂荒耕地復耕等重點工作中練本領、增才干。平略鎮平鰲村曾是典型的“空心村”,村級事務多由老黨員承擔,發展后勁不足。2024年,村里將3名返鄉青年納入后備力量培養,安排他們跟隨村支書參與“金絲皇菊種植示范基地”建設。從協調土地流轉、聯系供應商,到組織村民培訓、對接收購商,3名年輕人全程參與,半年內便掌握了項目運營全流程。如今,該基地帶動20戶村民增收,他們也成為村民信賴的生力軍。
為增強后備力量的成長獲得感,錦屏縣建立成長檔案,將參與項目成效、村民評價納入跟蹤管理,表現突出的優先推薦為村“兩委”換屆候選人、納入黨員發展對象。截至目前,67名村級后備力量牽頭的產業項目帶動村集體年增收均超5萬元。
“培育的目的是使用,要讓他們在實踐中挑大梁。”錦屏縣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該縣堅持“成熟一個、使用一個”,把后備力量放到產業發展、矛盾調解等一線崗位歷練。平略鎮的后備干部跟隨老支書參與金絲皇菊產業發展,從技術指導到市場對接全程參與,推動種植規模擴大到200余畝,年產值穩步提升;銅鼓鎮20余名后備力量擔任網格員、護林員,積極參與林下經濟發展,助力村集體年增收30余萬元。
據介紹,錦屏縣這3年有18名后備力量通過學歷提升獲得技能認證,2名進入事業編制,1名村支書走上鄉鎮領導崗位。這些扎根鄉土的新苗,正以蓬勃生機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