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吉鎮地處貴州省黔東南州三穗縣中部,是全縣農業產業發展大鎮。近些年來,長吉鎮立足“一種一養”特色產業發展定位,以“一塊田”改革為核心引擎賦能產業發展,全力塑造“稻鴨之源 畫里長吉”的金字招牌。
一塊田,百產興
“我家的田這邊一塊,那邊一塊,家里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我一個老頭子跑不過來,也種不過來,村上拿過去統一改造成大田,每年還有租金拿。”在長吉鎮司前村村民議事會上,村民老張說土地碎片化確實帶來了耕種難題。
為此,長吉鎮堅持農村發展與群眾利益并重原則,創新實施了“多戶一塊田”“一戶一塊田”改革,按照“農戶自愿、村級組織、合作社運營”的思路,創新利益聯結機制,以600元每畝的價格,將各家各戶分散耕種的“巴掌田”集中流轉交由村集體管理,通過“返租代包”形式,引入專業農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進行規模化種植,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體實施、村集體和農戶參與”的新格局。
“起初,最難的就是群眾的思想工作如何做通,有的村民害怕村里會借機將土地收回,還有的村民認為現有的田地肥沃,田塊重整后會變為薄田。”司前村黨支部書記舒振祠說。對此,村黨支部聚焦群眾擔憂的土地權屬不清、收益不穩定、改造后耕種不便等問題,建立“點對點”答疑機制,一場場關于“小田并大田”的院子會、壩壩會延伸到了村寨各組,村“兩委”成員、老黨員、種植大戶主動現身說法,帶著農戶算清經濟賬,把政策講清楚說明白,有效解決了農戶“不愿轉、不敢轉”的顧慮。
“原來的拋荒地,現在成了香餑餑,我們一年到頭連地里都不用去,在家當股東就能分紅,比自己耕種劃算多了。”在“小田并大田”的推動下,田成方、溝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新格局已初步形成,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了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條件,助推了水稻、油菜、羊肚菌等產業競相發展,讓農戶實實在在得到了實惠。
截至目前,長吉鎮已完成“小田并大田”1540畝。
一粒米,千倉豐
“種地不選種,累死落個空。”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保障糧食安全不僅要“藏糧于地”,還要“藏糧于技”。為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近年來,長吉鎮因地制宜推動水稻制種產業發展,通過以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五良”措施為核心,積極引進岑鞏縣兆豐水稻制種有限公司和玉屏綠星公司,采取統一品種、統一管理、統一育秧、統一回收的“四統一”模式,不斷推進制種產業向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
“過去,‘看天、看地、看莊稼’,耕種管收全憑農作經驗,新手種田超不過‘老把式’。你看我們現在,秧苗有專人配送,插秧、管理、收割都不用太操心,坐在這田埂上看著機器干就行,最后公司還以每畝1800元兜底回收,怎么算都劃算。”機寨村村民羅芳志說。
怎樣才能發動群眾一起種植水稻,關鍵是讓農民種糧有錢掙。機寨村過去產業發展滯后,村集體經濟長期空殼,村民收入主要依賴傳統零散種植,為改變這一現狀,機寨村村“兩委”按抱團發展思路,采取“村黨組織+合作社+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通過“土地租金保底+訂單種植創收”的方式,發展水稻種植產業350畝,帶動周邊群眾就近務工300余人次,發放工資25萬余元,促使村集體經濟增收20萬元。同時,機寨村以推行農機社會化服務為主線,牽頭成立了三穗縣聯裕農業專業合作社,推出“代耕、代種、代管、代收”的機械化“全托管”服務模式,有效破解農戶不愿種、不會種、種不好的難題。
“機寨村已輻射帶動周邊3個村、300多戶村民發展水稻制種產業1540畝,總產值達45萬斤。下一步,長吉鎮將發展‘稻+油’‘稻+菌’‘稻鴨魚’等綜合種養模式,在農文旅融合發展上不斷探索新路徑。”長吉鎮黨委書記李文清表示。
一只鴨,萬人富
在長吉鎮第三屆油菜花節田間捉鴨活動現場,來自縣內外的百余名游客化身“捉鴨能手”,卷起褲腿、擼起袖子、躍入田間,慌忙逃竄的三穗鴨贏得圍觀游客歡聲笑語一片。“手提兩只鴨,一臉笑哈哈”的打卡照片刷屏了當天的朋友圈。
三穗鴨在“燒巴油菜花節”及“大寨徒步行動”的“出圈”,并非偶然。今年年初,《黔東南州鴨鵝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的印發在全州掀起了一波“養鴨風”。為將政策紅利轉化為富民實效,長吉鎮黨委、政府在接到文件的第一時間,就組織全鎮村黨組織書記、駐村第一書記圍繞用地規劃、資金籌措等議題開了一場座談會。
“我們村有一塊建設用地,離河近,鴨場建成以后排污不是問題”“你們村河里那點水,還不夠我家娃娃喝上一口哩。要我說,我們村石光清家屋背后的那28畝的閑置大棚,啥條件都滿足。”各村黨組織書記、第一書記你一言我一語,紛紛亮出“家底”,生怕錯失發展良機,硬是把討論會開成了“資源爭奪戰”。
長吉鎮圍繞“一縣一業”主導產業,將鴨產業發展作為強鎮富民的重要抓手,積極爭資爭項,省農發集團20萬羽蛋鴨養殖項目成功落地機寨村,赤瓦村選育場二期和三期、燒巴村擴繁場二期已完工投產,燒巴村平養場、司前大棚等低效資產蝶變重生,現種鴨存欄達2.3萬羽以上,月可供苗43.3萬羽以上,年出欄鴨達520萬羽,鴨產業已經從單一養殖向全產業鏈延伸。
為了讓鴨子帶動增收,長吉鎮探索“三穗鴨+保種+旅游觀光+文化研學+美食”的新模式,推出特色旅游項目,帶動燒巴村、赤瓦村406戶群眾戶均增收1600元,真正實現“一只鴨撬動萬人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