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上杭縣藍溪鎮,一座占地7400多平方米的“智農耕”共富工坊,正以鮮活的實踐詮釋著鄉村振興的“共富密碼”。這里不僅有轟鳴的智慧農機穿梭田間,更有飽滿的七彩花生破土而出,500畝流轉土地上,年產值500萬元的成績單背后,是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無縫銜接的生動圖景。
黨建賦能,讓土地活起來
“以前自家幾畝地零散種著,忙一季賺不了幾個錢,現在流轉給工坊,年底還有分紅,省心又劃算!”湖里村農戶劉大叔算起增收賬,臉上笑意盈盈。
這得益于藍溪鎮“黨支部+合作社+聯合社+農戶”的聯動模式。鎮村黨組織主動當起“紅娘”,整合政策、資金和土地資源,把村民手中的閑散地、拋荒地甚至煙田“串珠成鏈”,集中委托給智農耕聯合社統一經營,收益按比例分給農戶,這讓50多戶農戶年均獲得增收1000元。
如今,這片土地上不僅有金燦燦的稻浪,還新添了七彩花生的獨特身影。通過統一規劃種植區域,工坊為花生種植提供全程技術支持,試種區畝產收益比傳統作高出三成,成了農戶眼里的“致富新寵”。
科技助力,讓種田“智”起來
“以前靠經驗,現在靠數據。北斗導航的農機比人還‘準’,無人機噴藥、收割機收稻……效率高出了好幾倍!”種糧大戶老劉指著田間的智能農機,道出了科技帶來的變化。
工坊里,150臺北斗衛星定位終端讓農機“持證上崗”,跨區作業、訂單托管隨叫隨到,每年能服務1.5萬畝耕地。30多個季節性崗位優先留給村民,務工人員月均增收3000元以上。兩個培訓區成了“田間課堂”,一場又一場的智慧農機、七彩花生種植技術培訓,讓越來越多農民學會科技種田。
從“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科技不僅讓種地更輕松,更讓小農戶搭上了現代農業的快車。
品牌引路,讓好貨走出去
“我們的‘藍家渡’大米進了廣州超市,七彩花生現在剛收成就被訂走大半,這品牌一響,價錢就上去了。”聯合社負責人拿著訂單喜上眉梢。
工坊堅持種得好更要賣得好,規模化種植的優質水稻統一加工、包裝,打響“藍家渡”品牌;七彩花生則走特色路,統一選種、管理、包裝,瞄準高端市場。下一步,藍溪鎮還將召集種植大戶共商品牌大計,讓“藍溪產”成為高品質的代名詞。
從零散種植到抱團發展,從埋頭苦干到品牌亮眼,“智農耕”共富工坊用實實在在的成效證明:小農戶也能共享產業增值收益,特色種植更能結出鄉村振興的共富果。

收割機在農田收割水稻 鐘琳艷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