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緯26度的武夷山南麓,群峰環抱的蒼莽林海間,汀江如一條碧綠綢帶穿巖而出。作為客家母親河的發源地,福建省長汀縣庵杰鄉以二十年如一日的堅守,書寫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如今的汀江畔,大刺鰍在清澈江水中穿梭,漂流游客的歡聲笑語回蕩山谷,村民采摘的白蓮子鋪滿竹匾——這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正是閩西革命老區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鮮活注腳。
護源強基,構筑生態防護網絡
作為汀江正源,庵杰鄉肩負著守護客家母親河源頭第一道防線的特殊使命。全鄉86.3%的森林覆蓋率,宛如一道綠色屏障,使得這里的空氣負氧離子濃度常年位居全省前列,構成了天然的生態防護網。
2023年起,一場以“生物哨兵”為核心的生態修復工程在此展開。被列為福建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大刺鰍,因其對水質變化的高度敏感性,成為監測生態的“活指標”。當地創新采用“漸進式水溫適應+多點位精準投放”技術,三年來累計放流1.2萬尾魚苗,存活率達98%以上。監測數據顯示,放流區域水體溶解氧濃度提升15%,底棲生物量增加23%,水質持續穩定在Ⅱ類標準以上。
生態治理的成效,源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群眾參與”的立體化保護機制。2025年以來,庵杰鄉聯合省、市、縣三級農業執法部門開展專項巡查50余次,嚴厲打擊非法捕撈行為;同時推行“黨支部+合作社”模式,盤活村集體閑置資產,推動護水責任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2025年上半年,全鄉村集體經濟總收入已接近2018年全年的總收入規模。
活水興旅,激活源頭發展動能
盛夏七月,“天下客家第一漂”龍門景區迎來客流高峰。5公里長的漂流河道串聯起峽谷、溶洞與客家村落,游客乘皮劃艇順流而下,既能感受浪花飛濺的刺激,又可飽覽兩岸“一江碧水映青山”的景致。2025年6月19日開漂以來,該項目接待游客2.05萬人次,營業收入35萬元。2021年至2024年,龍門景區營收連續三年突破百萬大關,成為帶動鄉村旅游的“龍頭引擎”。
在漂流沿線,由原校舍改造的“躍龍門研學基地”同樣人氣爆棚。這座集民宿、露營、自然、生命教育于一體的綜合體,2025年上半年接待研學師生3萬人次,為村集體增收20萬元,并相繼榮獲“福建省自然教育基地”“龍巖市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等稱號?!拔覀儽P活了閑置12年的教育資源,讓老校舍變成了‘生態課堂’?!焙按妩h支部書記張常雄介紹,基地開發的“鯉躍龍門”客家文化體驗項目,將采茶制茶等傳統技藝融入研學課程,年接待量較改造前增長10倍。
依托汀江源龍門3A級景區,庵杰鄉構建起“山水觀光+文化體驗+研學旅行”的多元業態。每到周末,來自周邊城市的游客不僅沉醉于龍門巖洞的鬼斧神工,更在客家美食品鑒、傳統茶藝體驗等沉浸式活動中,觸摸到千年客家文化的脈絡。
興業富民,拓寬綠色共富路徑
“過去賣鮮葉,現在合作社加工成紅茶,每戶年增收超5萬元!”茶農老陳的茶山位于涵前村,手指翻飛間,嫩芽便落滿竹籃。經萎凋、發酵等工序,夏季獨有的東方美人茶由此孕育而生。庵杰鄉創新“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成立5家種養專業合作社,將茶葉、蜂蜜、筍干等特色產業串點成線。數據顯示,全鄉5個行政村集體經濟總收入從2018年的51萬元躍升至2024年的98萬元,接近翻番。
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價值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竹林里的綠筍、茶園中的紅茶、荷塘里的白蓮子,被稱作“龍門三寶”,通過網紅直播走向全國,更成為游客“后備廂”里的搶手貨,帶動戶均年增收3萬元;每年舉辦的漂流美食文化活動,村民以山歌迎客,以生態食材待客,游客返程時塞滿后備廂的土蜂蜜、筍干等農特產品,讓單日農副產品銷售額突破10萬元;8家農家樂、4家民宿沿溪而建,300余名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人均年增收3.5萬元,30%的脫貧戶依托旅游產業穩定脫貧。
“你看這游客接踵而至,訂餐電話不斷打進來!”江大姐的“鯉躍龍門菜館”,夏季開漂后食客天天爆滿,她感慨道:“以前總想賺快錢,燒石灰、搞造紙,現在才明白,守好這條清水,‘生態飯’才能越吃越香?!?/p>
守脈傳承,續寫轉型發展新篇
庵杰鄉黨建引領下的“轉型”實踐,正是庵杰鄉生態發展的生動寫照。從曾經污染環境的傳統工業,到探索食用菌培育、竹制品精深加工,最終錨定零污染的文旅康養產業,用十余年時間完成了從“向資源要效益”到“向生態要價值”的跨越。如今在鄉黨委、政府的帶領下,全鄉發展的生態產業集群年銷售額已突破300萬元,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帶動增收的“綠色銀行”。
“舍棄眼前的快錢確實不易,但現在站在龍門洞前,看著河水清澈見底、魚蝦自在游弋,就深知這條生態路走得值?!贝迕駱闼氐母锌澈?,是全村從粗放利用資源到精心守護生態的理念革新,更是鄉村發展模式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的徹底轉變。
著眼長遠,庵杰鄉正以創建4A級景區為目標,推進生態騎行道路“白改黑”、水土保持、生態護岸等基礎設施提質升級,串聯帽盒山、八寶山、大悲山“三山五寺”景觀,積極打造汀江源“文旅康養產業之鄉”。鄉黨委書記謝東淇望著蜿蜒的江岸說:“我們守護母親河源頭,不僅是守住生態紅線,更是要為鄉親們蹚出一條‘點綠成金’的共富新路”
夕陽為龍門巖壁鍍上金邊時,研學基地的孩子們正在記錄當天觀察到的水鳥種類,茶農們挑著新采的茶青走向合作社——這幅由守護、發展、傳承交織而成的生態畫卷,正以汀江水為墨,在閩西大地續寫著綠色發展的時代新篇。
通訊員 修建強
庵杰鄉龍門風景區 修建強 攝
荷田抓魚 修建強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