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久翔在比賽中。 (團結鎮黨委供圖)
2024年8月,團結籃球隊代表黑龍江省參加“村BA”球王爭霸賽全國晉級賽。(團結鎮黨委供圖)
8月16日,團結鎮“村BA”籃球賽現場。(團結鎮黨委供圖)
黑龍江省蘿北縣團結鎮,一個離中俄邊境線不遠的邊陲小鎮。
稻穗正醞釀著最后的飽滿,秋收還有一陣子。每天下午,籃球“砰砰”撞擊地面的聲音,混著風中的稻香,成了小鎮獨特的風景。
早在1964年,當地村民就組成了籃球隊代表鄉鎮出征。在這里,籃球是最受歡迎的運動,也是串起幾代人記憶、帶動經濟發展的紐帶。
8月19日,記者走進團結鎮,記錄小鎮因籃球發生的變遷,探尋這項運動背后的鄉土密碼。
黑土里長出“鐵框籃球”
通往團結鎮的村道破開泛黃的稻浪,不斷向前延伸。快到集鎮時,一塊巨大的“籃球之鄉”牌匾橫空出現。有意思的是,這塊高調的牌子上,并沒有標注來自官方或權威機構的認證。
76歲的新墾村村民于德水覺得完全不需要什么認證:“我們就是籃球之鄉,全鎮人心里就是這么認定的。”
于德水身體硬朗、精神矍鑠,是鎮上最早開始打籃球的人之一。
“一開始我不會打,是跟著師父學才喜歡上的。”說起最大的愛好,種了一輩子地的于德水一下打開話匣子。
全鎮第一個往樹上系框投籃的村民是誰,眾說紛紜,已不可考。但于德水清晰地記得,他是在十幾歲時跟一位來自哈爾濱的拖拉機教練學的投籃,“一開始我倆對打,后來加入的越來越多。”沒幾年,籃球風靡全鎮。
團結鎮地處三江平原邊緣,轄區面積750平方公里,地廣人稀。當年交通不方便,但因為籃球,村與村之間陡然密切起來。年輕人互相切磋、約戰……籃球場成了村里最炫的社交場。
當時,各村籃球場大多是“地面把土壓平,樹上掛個沒底的籃子當框”。新墾村算是格外講究,于德水等幾個村民湊錢,找村里的鐵匠焊了個鐵框。
條件簡陋,但籃球魅力絲毫不減。這個只能打半場的簡易球場,很多年里都是村里最受歡迎的場所。最初的比賽更像村民間的打賭:幾個人湊在一起玩球,輸了的要請客,“去小館子請大伙喝頓酒。一身汗、一場酒,痛快。”于德水至今回味。
曾任團結鎮黨委副書記的肖之根,證實了于德水的說法,“各村的籃球發展史跟新墾村大體類似。團結人把1964年作為‘村BA’元年,實際萌芽應該早好幾年。”肖之根專門對小鎮籃球史進行過細致梳理,從村民家中征集到不少珍貴資料。
他帶記者來到鎮政府大樓。通往二樓的樓梯間,掛著一面墻的老照片。從全鎮首支籃球隊的黑白影像,到近幾年鎮籃球隊參加省級、全國“村BA”的彩色照片,上下樓梯仿佛穿過時光隧道。
記者注意到,60多年來,照片幾乎沒有斷檔。籃球在這片土地上旺盛的生命力可見一斑。
為什么是籃球?
團結鎮興起于北大荒墾荒——20世紀五六十年代,這里迎來五湖四海的拓荒者。那時文體設施稀缺,偶然間傳入的籃球成了拓荒者勞作后釋放疲憊的“神器”。
于德水一輩子開墾了1000多畝荒地,“農忙時沒法休息,農閑時就愛組織人打球。”田埂和球場,串聯起他勤懇又鮮活的一生。
能在這個邊陲小鎮長盛不衰的,為什么是籃球而不是其他?于德水沖口而出:“籃球門檻低。找塊空地,釘個框,三兩個人能打半場,七八個人能湊全場,幾塊錢的球能玩好幾年,誰都玩得起。”
想了想,他又補充:“村民愛湊熱鬧,籃球合我們脾性。每次打球,誰一個漂亮上籃、一個遠投三分,全場鼓掌,多有成就感!打完大家坐一塊兒喝水聊天,比過年還熱鬧。”
這份熱鬧從日常村頭球場,延續到每年全鎮最受期待的籃球盛會里。不用吆喝,到了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往球場湊——就在8月16日,今年鎮“村BA”剛落幕,全鎮居民還沉浸在賽事的歡樂中。
“今年17個行政村27支隊伍、192名隊員參賽,3天內完成55場對決,隊伍、隊員、比賽場次都破了紀錄。”鎮黨委副書記王鶴把手機里珍藏的幾十段比賽視頻一股腦發給記者。
她說,小鎮常住人口不過4500余人,能挑出192名參賽隊員,這很“驚人”,他們都是優中選優,如果只談會打,占比更高。
“群眾基礎培養了幾十年,在我們鎮,要找個完全不懂籃球的,反倒成了難事。”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羅旭很自信。36歲的他是新墾村人,鎮籃球隊隊長兼教練。在鎮政府樓下的籃球架下,他給記者講了個故事。
4年前鎮“村BA”前一晚,羅旭帶新墾村隊到村小適應場地,一位70來歲的大爺騎著三輪車過來撿礦泉水瓶,站一旁看他們打了一會,撂下一句“攻防水平可以,今年冠軍是你們的。”大爺頗有“掃地僧”風范——那一年,新墾村果然拿了冠軍。
在王鶴印象里,每年鎮“村BA”,總有不少村民自費購買飲料、水果等,帶到現場給本村隊員加油。今年有位在縣城開家電賣場的村民,當場給本村隊員每人派發200元紅包:“好好打,給咱村爭光!”
村民愛打、愛看、愛評,籃球運動自然在這片廣袤黑土上根深葉茂。
籃球帶來了什么?
運球、突破、上籃,看臺上的觀眾歡呼聲似乎還在耳邊。對20歲的于久翔而言,去年去貴州臺盤村比賽的經歷讓他永生難忘。
于久翔是于德水的孫子。于家三代籃球情是小鎮一段佳話。1974年,爺爺于德水帶隊在曬場上奪冠;2000年,兒子于海濤以三分球絕技一戰成名;2023年起,孫子于久翔加入鎮籃球隊參加全省“村BA”,連續兩年斬獲亞軍。2024年鎮隊進軍全國“村BA”并贏了一場小組賽,這一場他獨得29分,成為全場焦點。
“小學時我就跟我爸學投籃,12歲第一次參加鎮‘村BA’。”于久翔告訴記者。
羅旭也是從小跟父親在曬場上打球。“當時只有工農兵村有水泥地。一有時間我們就騎車到他們村打。”羅旭說,自己能從早上8點打到太陽下山。
“對團結人來說,籃球已超越了運動本身,既傳承鄉土文化,也承載情感需求。”鎮黨委書記惠洪亮感慨,正是幾代人60多年如一日的熱愛,把團結鎮托舉上全省乃至全國賽場。
籃球給小鎮居民帶來的驕傲無與倫比。“比賽期間,全鎮球迷在線為家鄉球隊吶喊。在貴州贏球那一刻,團結人對家鄉的認同感達到了頂峰。”惠洪亮介紹,全鎮常住人口最少的行政村也有近百人,對比周邊部分邊境村“空心化”困境,他認為籃球凝聚的歸屬感,成為留住人口的重要因素。
還有一組數據值得關注。這些年小鎮考出去的大學生中,約三分之一選擇了體育相關專業,于久翔便是其中之一。他考上了黑龍江冰雪體育職業學院,現已擁有滑雪二級指導員證。“從小打籃球對你選擇志愿有影響嗎?”記者問。“當然。”于久翔脫口而出。
賽場也成了鄉土產業展示的舞臺。“今年冠軍獎品是鎮上試養成功的寒地小龍蝦,10斤。”于久翔笑言,比賽一結束,他和隊友就把小龍蝦紅燒了,味道鮮美。2023年起,團結鎮將鎮域內土特產作為“村BA”獎品,鴕鳥蛋、干菜等借賽事揚名,銷量大增。“都是向脫貧戶采購的,形成賽事引流、產品曝光、農戶增收的良性循環。”王鶴說。
籃球還是基層治理的“秘密武器”。“以前村與村為爭地界紅臉,一場球打下來就和好了。”王鶴特別提到,鎮里的“明星球員”成了化解各類糾紛的“金牌調解員”,“他們在村民中人氣高,大家都愿意給他們面子。”
從田間地頭的鐵框籃球到全國賽場,從村民娛樂到撬動產業發展、基層治理的引擎,團結鎮的實踐,正是體育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
“如何以球為‘媒’持續帶動鄉村發展,這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惠洪亮眼中的籃球很大,這個邊陲小鎮的籃球故事仍在續寫新的章節。
本報記者 許露露
通訊員 胡彩虹 祝源浩 劉海陸
專家點評
團結鎮“村BA”在三個維度上展現出獨特價值。
為鄉村經濟注入新動能。賽事引流帶來的集聚效應為農特產品打開了銷路,“體育+”產業融合路徑有效破解了邊境鄉村產業發展困境;降低基層治理成本。由體育活動生成的社會信任,轉化為基層治理的潤滑劑,塑造了村民的價值共識;打破了人際隔閡。不同年齡、不同村莊的村民在球隊中成為隊友和伙伴,提升了親密度。這在人口流動性強的邊境地區,對抵御空心化、維系鄉村活力具有特殊意義。
廣東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
學院副教授 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