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下村村“兩委”、駐村工作隊與村民齊聚涼亭嘮家常。 彭小玲 攝
初秋時節,暮色四合,涼風輕拂。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柳溪鄉店下村芭源片區的古涼亭下,一盞明燈點亮了溫情。村民們圍坐一圈,桌上擺著水煮花生、艾米果、紅薯丸子等客家小吃,大家邊品嘗美食,邊暢聊家長里短、共話村莊發展。這是店下村“涼亭夜話”的一幕——沒有主席臺,沒有發言稿,干群并肩而坐,在輕松的氛圍中聊民生、議發展、解難題。
“以前鄰里之間有點小摩擦,總憋在心里,越積越深。現在有了‘涼亭夜話’,大家把話說開了,心結也就解開了。”村民胡蘭花一邊分享自家做的零食,一邊感慨。店下村的“涼亭夜話”由村民自發組織、輪流做東,每家每戶都踴躍參與。活動中,大家既分享美食,更敞開心扉交流。這種充滿人情味的議事方式,有效促進了鄰里和睦。村民胡祖昌對此深有體會:“上次我和鄰居因為地界鬧了矛盾,在夜話上把問題擺出來,村干部第二天早上立即丈量確認,事情很快就解決了。”
每次“涼亭夜話”,村“兩委”干部、宜春市教育體育局駐店下村工作隊隊員和黨員代表都會參加,認真記錄大家的訴求,現場答疑解惑。村黨支部書記劉林賓向村民承諾:“王升平大爺反映的自來水出水流量小的問題,我們已經買了新水管,明天就動工引新水源。”為切實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店下村建立了“民情臺賬”制度,實行銷號管理——能當場解決的立即辦,需要協調的限時辦,確保群眾訴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截至目前,店下村已通過這一機制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50余個,辦結率達98%以上,贏得村民紛紛點贊。
在輕松融洽的氛圍中,婦女、老人、學生、外出能人也紛紛打開話匣子,從不同角度為村莊發展獻計獻策。“我們可以挖掘紅色文化、客家文化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組織留守婦女搞合作社,做客家特色美食加工”……這些來自群眾的“金點子”經過梳理整合,不少已落地見效。外出能人張夢華通過“涼亭夜話”了解到村里需求,主動出資贊助修建了村民休閑廣場;駐村工作隊則借助小紅書、抖音等平臺,幫助村民宣傳和銷售農特產品,拓寬增收渠道。駐村第一書記王紅博說:“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涼亭夜話’既密切了干群關系,也為鄉村振興匯聚了民智、注入了新動能。”
如今,店下村的“涼亭夜話”已成為當地基層治理的一張亮麗名片。從化解矛盾糾紛到共謀發展大計,從解決民生小事到凝聚振興共識,這座古涼亭見證著黨群同心、共治共享的生動實踐。正如村民郭愛林大爺所說:“‘夜話’說到心坎上,實事辦到‘家門口’,日子自然越過越敞亮。”
通訊員 彭小玲 郭清洪 胡久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