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報道稱,貴州省遵義市21名受處分干部實現“挨處分”到“被重用”的蛻變,為破解受處分干部成長難題提供了范本。當地以“溫度”破標簽、用“機制”搭階梯,解鎖了“有錯變有為”的密碼,讓“跌倒者”重成發展“干將”。
竊以為破解受處分干部“成長困局”,首在解“心理心結”。遵義將談心談話升級為“精準化診療”:談前梳理干部情況,避免“千人一面”;談中明紀律紅線、傳組織關懷,聚焦心理與能力短板;談后建“一對一”跟蹤平臺,防“一談了之”。這種“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模式,與蘭州“三必談”、洛陽“一人一策”等做法一脈相承,核心都是用組織溫暖幫干部卸下“犯錯即污點”包袱,走出“怕出錯不干事”的循環,重燃“想干事”的熱情。
如果說心理疏導是“思想破冰”,那么實踐平臺則是“行動破局”。“使用是最好的培養”,缺干事機會,“有錯變有為”便是空談;無實戰歷練,“改過自新”難獲認可。遵義依干部特長與整改情況,將其安排到項目建設、基層治理等關鍵崗位,讓干部在實戰中補短板、長本領。這一邏輯在多地通用:通過實戰檢驗整改成效、提履職能力,推動干部從“知錯認錯”的思想自覺,轉為“成事有為”的行動自覺,用實績破“庸碌者”印象、贏信任口碑。
但想讓“破標簽、育干將”成常態,關鍵還在于將經驗轉化為制度。遵義的實踐依托“常態化談心談話”“動態化跟蹤管理”等機制,確保幫扶不脫節。這啟示各地可以構建“教育引導-跟蹤管理-實績考察-合理使用”閉環:通過“三方聯動”回訪掌實情,憑“成長檔案”記轉變,將考察結果與選拔任用掛鉤,讓“改了就好、干好有機會”的導向落地,幫助更多受處分干部從“犯錯者”成長為“得力干將”。
干部管理的核心是“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撕“一錯定終身”的標簽,非縱容錯誤,而是容錯保護敢闖者、激勵實干者——既明確了“犯錯擔責”這條底線,也給“改正機會”留有空間。組織有“容人之過”氣度、“育人之才”舉措、“用人之長”智慧,就能引導受處分干部“糾錯成長”“加壓出彩”。這種剛柔并濟的管理,才能激活干部“干事動能”,為隊伍注入“敢闖善改”活力,匯聚“知錯能改、有為擔當”合力,為高質量發展筑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