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海迪(右)為村民送春聯。(東營市委組織部供圖)
兩年前,我提著行李第一次踏進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刁口鄉漁民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這里沒有城市的繁華,只有一望無際的鹽堿灘、咸澀的海風,還有那片在貧瘠土地上倔強生長的堿蓬。兩年時光如潮水漲落,我也像一株堿蓬,把根扎進這片土地,在風浪中學習站立,在攻堅克難中嘗試“開花”,慢慢讀懂了基層工作的真諦。
漁民村靠海,但海帶來的不只是富饒,更是鹽堿、風暴潮和“靠天吃飯”的無奈。村賬上最初只有幾萬元,地里白茫茫一片,莊稼種不活,年輕人往外走??擅看慰吹綖┩可系膲A蓬,我總覺得有股勁——它們能在鹽堿地里活下來,還能連成一片耀眼的“紅毯”,我們為啥不能讓這片土地“生金”?
為了盤活閑置鹽堿地,我們一頭扎進土地里做文章。先是一次次跑部門、對接光伏企業,帶著技術人員測地塊、算收益,終于在漁民村的荒地上立起了整齊的光伏板,每年能給村集體帶來穩定收入。后來又考慮到村里地塊零散,挨家挨戶征求意見,把碎片化的土地打包整合對外承包,既省心又拓寬了增收渠道。2023年村集體收入達10萬元,2024年村集體收入達到了20萬元。村里有了穩定進賬,我們先用來修了村里的排水溝、補了路燈,看著村民走在亮堂的路上笑著說“日子有盼頭”,我才明白堿蓬“扎根就不挪窩”的堅持,原來就是干事的底氣。
剛入職時,我用一周時間走遍全村78戶,手繪了一張《漁民村村情要素圖》,上面標注了“張大爺家危房漏雨”“村西頭垃圾死角”等。32條訴求中,除了讓土地“生金”,村民的生活小事更不能等。我們爭取到8萬元資金,帶著黨員服務隊清垃圾、填坑洼,幫3戶村民翻新了危房。
后來,我牽頭組建了“檉柳”志愿服務隊,希望像堿蓬“抱團抗風”那樣,把黨員和村里年輕人凝聚起來。第一次組織義診,我們提前聯系鄉衛生院的醫生,挨家挨戶通知行動不便的老人,幫他們量血壓、記用藥清單;過年時給老人們拍照片,幫老人理好衣領、扶著他們坐下,快門按下時滿是歡聲笑語;周末陪留守兒童寫作業,寫完了就帶他們去看堿蓬,講堿蓬如何在風里扎得更穩,孩子們眼里的光,比灘涂的紅更暖。到現在,志愿服務隊已經開展了30多次活動,覆蓋了全村每戶人家,我越來越明白,基層工作沒有“選擇題”,村民的急難愁盼,就是必須答好的“必答題”。
這兩年,我跟著村干部學了不少“真本事”,從用“農家話”講政策,到跟著跑項目、簽合同;從幫村民寫申請,到協調解決土地承包糾紛。曾經“開口怕說錯”的我,如今能在村民大會上講清楚光伏項目的好處;曾經“辦事怕踩錯步”的我,如今能牽頭梳理村里的民生訴求,一條一條跟進解決?;鶎泳拖襁@片鹽堿地,困難就是“海風”,只有不怕難、敢擔當,才能像堿蓬一樣,在歷練中長出“抗風”的底氣。無論海風多猛, 灘涂上的堿蓬始終釘在原地,把根扎得更牢。
兩年的基層服務期結束,回首在漁民村的日日夜夜,我深切體會到“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的深刻含義。鹽堿灘上的堿蓬,在艱苦環境中扎根生長、連片成紅;而我在這片土地上的鍛煉成長,也正如堿蓬一般,在攻堅克難中錘煉了意志,在服務群眾中堅定了初心。 趙海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