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環抱的貴州省望謨縣麻山鎮卡法村,居住著布依族、苗族、漢族等民族。1933年3月至1940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黔桂邊委第七軍二十一師一支連隊在此屯墾,成立了紅七軍卡法連隊黨支部,這是貴州省第一個連隊黨支部。歲月洗禮,村里留下了紅軍井、兵工廠、紅軍田等紅色遺址,也留下了卡法連隊“忠誠于黨、熱愛人民、敢于斗爭、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
2021年以來,卡法村先后被列為貴州省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第一批試點村、全國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并入選貴州“第四批全省鄉村旅游重點村”,開啟了紅色資源與綠色發展深度融合的新篇章。2022年,以全國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建設為契機,卡法村秉持保護與開發并重、傳承與創新并行的理念,整合中央、省、州三級資金1577萬元,修繕建成卡法連隊支部遺址陳列館、兵工廠、營房、軍民井、紅軍井等紅色教育紀念設施5處,既保護了革命遺址,又激活了土地資源。
試點建成后,如何傳承紅色血脈,突破產業發展瓶頸?
我們探索以組織振興、人才振興賦能鄉村振興。實施“新村民”招募、“鳳回巢·人才回鄉”及鄉土人才培養三大計劃,吸納新村民9人、回引人才5人、培育鄉土人才45人。通過貼息貸款、庭院經濟等政策激活人才動能,健全黨員教育體系,依托“三會一課”、紅色教育基地開展培訓,不斷提升黨員思想素質。創新“黨員包片聯戶”機制,建立名支書工作室,加大青年農民黨員發展力度,培育村級后備力量。嚴格落實組織生活制度,通過革命傳統教育、現場教學強化黨性錘煉,以“頭雁領航”帶動“群雁齊飛”,實現組織凝聚力與戰斗力雙提升,群眾滿意度持續攀升,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人才保障與組織支撐。
我們探索“紅色教育+文旅產業”的融合模式,推動文化價值向經濟效益轉化。在紅色文化傳承方面,深挖紅色文化內涵,構建“五個一”教學體系與“5+2”故事教材,打造沉浸式黨性教育基地。依托貴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卡法紅色教育培訓基地,開發“五個一”現場教學課程:聽一段紅軍故事、走一段紅軍路、上一堂紅色黨課、唱一首紅軍歌、吃一頓“紅軍餐”,并匯編卡法戰斗故事、黨建故事、勞動故事等系列教材。通過培養專業講解員、創作紅色情景劇、開展干部培訓等方式,持續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2024年,村里的培訓收入達65萬元。此外,我們深度挖掘“紅色卡法”文化,開發筆記本、鑰匙扣等文創產品,2024年銷售額約10萬元。
我們探索“紅色文化+產業發展”,整合資源壯大集體經濟??ǚù宓纳指采w率達81%,但山多坡陡,我們因地制宜發展“陡坡經濟”。一方面鞏固蜂糖李種植、黃牛養殖、蜜蜂養殖等傳統產業,另一方面發展黃精、草珊瑚、靈芝等林下中藥材種植,并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運作模式及保底價收購,保障農戶效益。同時,整合村集體資產,引入專業公司負責紅色教育基地后勤運營,以村集體經濟入股參與收益分紅。
下一步,卡法村將持續擦亮“貴州省第一個連隊黨支部”“黔西南州第一個地方黨支部”的金字招牌,聯動周邊紅色資源,拓展紅色研學路線與農文旅融合業態,以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貴州省望謨縣麻山鎮卡法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伍福 口述 肖吉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