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志誠(左)幫助果農為獼猴桃授粉。蔣文杰 攝
2022年8月,我來到湖南省湘西州鳳凰縣廖家橋鎮菖蒲塘村,擔任村黨委書記助理。
20世紀80年代,菖蒲塘村早早發展起了水果產業,幾乎“家家有果園,人人會嫁接”。但是,市場價格“上躥下跳”和極端天氣頻頻造訪,也常讓和果樹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果農束手無策。我剛到村里時恰逢大旱,連續兩個多月無有效降水,因失水提前掉落的獼猴桃鋪滿了山頭。產業經濟學課程中提到的農業風險從未如此具象化。
降低村里的產業風險,讓村莊“兩條腿走路”,是我最想做成的事。菖蒲塘村距鳳凰古城僅7公里,村里還有一個國家AAA級瀑布群景區,區位優勢得天獨厚。用好客流,讓老百姓吃上“旅游飯”,是長久以來村干部們不敢為的構想。
“小鄧,你是學金融的,農家樂怎么辦,你可要多出主意。”正當我慶幸自己剛到就能“發光發熱”的時候,偶然聽到的討論像石頭砸了心窩子——“別看他說得容易,賠了本算誰的?”“咱們這些老骨頭老老實實賣好獼猴桃就不錯了!”
畏手畏腳、干勁不足,還是思想沒有解放。我硬拽著幾個村干部跑遍了州內幾個明星村,看模式、學理念,像解苗家酸壇的老麻繩,非得把村干部心里那“不想干、不敢干”的死結解開。從一開始借口我的兩廂小車太擠而不愿奔波,到后來外出考察時主動帶上紙筆,這些早在20年前就被聘到外省任獼猴桃技術員的“土專家”像學徒一樣認真琢磨起了農家樂經營。村干部們的思想逐步統一,確立了“危房變客房,苗寨變景點,荒地變菜園,農民變員工”的“二次創業”思路。
申坨寨的四棟閑置傳統石頭屋被選中作為主體建筑,是冠以“菖蒲塘紅色農家院”之名,既點明這片紅色熱土,也寓意生意紅紅火火。石頭屋改造那陣子,寨子路窄,建材運不進,只能靠人扛馬馱。老支書帶著人一錘一錘敲掉危墻的朽木,汗水把舊汗衫浸透,濕貼在背上。隔壁的嬢嬢塞了碗水給我:“公家做事不容易,你這外來的后生是真肯干。”屋檐下那碗沁甜的雪茶,比啥動員都提氣。
開張的頭幾個月是最難熬的。客人嫌菜式少,服務員手慢腳慢。最急人的是好不容易爭取到了北京、長沙等地校友支持的臘肉訂單,我們熏的貨不是咸了就是容易發霉。我請來科技小院食品加工專業的研究生小唐,才發現是腌制時的溫度沒控制好。
我輾轉聯系縣里的臘肉加工廠,把龍大廚送去蹲了半個月。他回來時拎著兩掛試制品,切的薄片透亮得能照見人影。去年初冬從老百姓手里收購了20多頭年初預訂的生豬,熏房的煙火晝夜不息。結賬那天,幾個嬢嬢攥著鈔票反復念叨怎么擴建棚舍,等開年還要多抓幾頭豬仔。通過食材收購、吸納就業等方式,農家院帶動了周邊群眾79戶、354人。
剛來時那些空蕩的石頭屋,如今從窗欞里透出暖黃燈火。遇上生意紅火時,200多號人擠滿院子,周邊閑著的嬢嬢們都被臨時喊來搭把手。前段時間我邀請傳媒公司來拍宣傳片,要龍大廚顛勺。鏡頭底下他繃著臉,抄完稻花魚才敢擦汗。導演喊“咔”的瞬間,他舉著炒勺“自作主張”加了一句苗話:“菖蒲塘的灶火旺得很!”攝影師愣在原地,滿院子卻笑倒一片。 鄧志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