峒山村俯瞰。 (峒山村村委會供圖)
記者近日來到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長港鎮峒山村采訪時,村黨總支書記陳又勝正忙著對接帶貨主播,返鄉創客陳川在構思新一輪的露營項目,黨員陳開焱計劃和三組的村民商量如何盤活老房子。和這個夏天的天氣一樣,峒山村一片火熱,生機盎然。
2013年7月22日,農歷大暑時節,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峒山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難點在農村。我們既要有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也要有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兩個方面要同步發展。習總書記提出要把廣大農村建設成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12年來,峒山人牢記囑托、感恩奮進,“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已然成為現實。
組織領頭 人人參與進來
陳又勝永遠忘不了那一天的情景。習近平總書記走進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垃圾壓縮轉運站、無動力污水處理站、秸稈氣化示范基地等,并同部分村民進行座談。“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我們的幸福生活有奔頭。”陳又勝說,今天的峒山,是黨員干部群眾在習總書記的指引下一起拼出來的。
今年6月的一天,瓜農夏金華樂呵呵地送瓜到村部讓大家嘗嘗,村干部連連婉拒,他卻說:“現在我們種西瓜能掙到錢,還不是多虧村里帶我們干起來的。”夏金華一句話,道出了峒山村黨組織的凝聚力、示范性。拿西甜瓜來說,當初陳又勝外出考察相中了這個產業,可是村民們摸不準、不愿意流轉土地。為了打好樣子,村集體成立峒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引入技術能人,黨員帶頭流轉土地,在120畝基地種出了80萬元的收成。后來村民們態度轉變,跟村里學技術,紛紛租了土地來種瓜。
陳又勝又舉了清理環境的例子。在清理七組水塘時,村民小組組長和4名黨員帶頭跳進齊肩深的淤泥中打撈水草,岸邊10余名群眾也跳進塘中幫忙。黨員主動拆了港邊的自家小賣鋪,村民們二話不說,把圍欄、雞棚、豬圈也紛紛拆了,建起了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
俯瞰如今的峒山,土地開闊,水系通達,房前屋后整潔,產業欣欣向榮。“村里搞項目,黨員肯定應該帶頭。”58歲的黨員陳開焱脫口而出。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村里座談,陳開焱也在席間。他說,這么多年來,作為一名黨員,就是要跟黨走、帶頭干。現在,村里的游客越來越多,一到周末,他就把自家的停車場拿出來免費供游客使用。
峒山村發展蒸蒸日上,黨員隊伍日漸壯大,凝聚起干事創業的紅色力量。講解員陳琳因工作出色,今年1月被選為黨總支委員。陳川用露營項目帶動村民增收,已是入黨積極分子。
“黨員帶頭,群眾參與”在峒山蔚然成風。“我們常常是聊著天,就把事情辦了。”陳又勝說的是村里的“鄉愁夜話”平臺。6月的“鄉愁夜話”,水塘浮萍的清理方案、研學項目的更新、對接經營主體的計劃,一一被拿上臺面攤開了說。村干部、村民、創客,暢所欲言,把“吐槽”“投訴”轉化為治理動力,實現了從“議論紛紛”到“議事紛紛”。
發展產業 要素流動起來
峒山村村委會主任占志啟記得,習近平總書記來村里的那天,還是八組組長的他正在黨群服務中心咨詢西甜瓜的事。這些年來,種西甜瓜的人越來越多。不過村“兩委”琢磨,覺得農業靠天,也靠市場,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還是要多種經營。
峒山村的前身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興建的國營農場,老一輩開墾土地、辛勤勞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村里利用優勢,將產業基地從2013年的4個發展到如今的22個。
在峒山村全景圖覽里,村子的自然稟賦和產業分布,一目了然。記者看到,魚場、葡萄園、光伏發電,由村集體自主經營,蝦稻、湘蓮、民宿、露營等項目大多由公司、農戶或者創客來投資。打工的、種地的、創業的,都能在峒山掙到錢。
依托各具特色的產業點位,村里打造了5公里旅游精品路線,成功創建了3A景區。農民豐收節、武昌魚文化節、年貨節等特色活動接連上演。“一條魚能賣上七八百元。”陳琳介紹,落戶峒山的嘉禾水產,把一條武昌魚做到了極致。養殖周期長、綠色環保,依靠保鮮技術還能實現48小時活魚到家,嘉禾水產在高端市場打出了名氣,不僅給村集體每年50萬元的租金,還給村民創造了20多個就業崗位。
“我們村選產業,看能帶來多少就業崗位,還看能不能激活三產聯動。”陳又勝說。
村民陳紅又種甘蔗賣不掉,種得灰心。得虧陳川開發露營研學項目,組織學生家長到陳紅又的地里收甘蔗做農活。“省了請人收甘蔗的工費不說,參與的學生家長還要倒過來給他錢呢。請陳川回鄉創業,真是請對了。”陳又勝開懷。
最近,三組的5棟老房子開始裝修了。村里并不準備直接運營這塊資源,而是指導三組成立合作社,經營的內容和形式都由合作社商量,村里對方案把關,保證村民平等受益。“我們接下來看看,‘放’給組里做這個辦法行不行。”陳又勝說,解放思想、敢于探索,是峒山村的精神底本。
現在,峒山村每年都要拿出50萬元左右,在醫保、教育、養老等6個方面對村民進行補貼和獎勵。陳又勝認為,村里有賺錢的產業,為村民辦事、說話才有底氣。
守護綠色 鄉愁保留下來
2024年,峒山村產業總收入達1.2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破500萬元。這組數字,從“量”上看,非常漂亮。陳又勝提醒記者注意,他們也很注重“質”。綠色,就是“質”的一個表現維度。
今年5月底,在“大別山頭雁講堂”上,陳又勝給臺下的村書記們分享峒山經驗,講到這樣一個故事。新農村建設時,一家農業公司想擴大規模,看中了峒山的條件,希望落戶開辦養殖場,能帶動至少50人就業,土地租金也是穩穩的。但是,村里經過激烈討論,還是把項目拒之門外。“我們考慮到養殖過程會產生廢水、廢氣,對周邊的山、水、田、湖帶來一系列影響。”
“拒絕這個項目,損失了多少錢?”記者問。“20年的租金起碼100萬元。”陳又勝說。
100萬元對于急于找產業引項目的峒山來說,不是小數目。但是峒山村“兩委”一致認為:引入產業不能只考慮眼前的收益,還要考慮村里的長遠發展。
峒山村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的路子,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村里引進了藍焰生物質能源公司,主攻清潔高效處置廢棄秸稈,獲得生物質氣化發電;引進的志明科技公司養殖黑水虻,把餐廚垃圾和廢棄秸稈吃干榨盡,生產干蟲和高價值動物蛋白,一舉兩得。
記者在轉村時,村道兩旁高大茂盛的樹送來了陣陣涼意。“綠化工作三分建、七分管。”陳又勝說,都靠村里自己種養的話,會牽扯不少精力財力。目前峒山村的做法是,引進一家園林公司,水邊、路邊、灣邊種上樹,適當收一些土地租金,不僅沒出錢,還掙了些錢。
習近平總書記當年來村里,提出要把廣大農村建設成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黨員徐淑琪感慨這十幾年來的變化,鳥語花香的農村不比城里差,住在城里的家人朋友都愛來村里轉轉。
城鄉融合發展,并不是把農村變成城市的翻版,不能搞大拆大建,鄉村的“魂”要留住,這是“質”的另一個表現維度。“我們把傳統古村落保護起來,給古樹古井建檔,百年老宅修舊如舊,青磚、白墻、灰瓦的村居建筑與綠水青山融為一體。”陳又勝說,要努力讓大家伙兒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本報記者 周妍
通訊員 汪文彬 徐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