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康笑敏
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縣劉宋鎮太平莊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師:石宇
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縣劉宋鎮太平莊村黨支部書記
康笑敏(左)和石宇討論聯系麥收收割設備。(太平莊村村委會供圖)
徒弟談收獲
沾“土氣”才能幫上忙
2024年9月,我來到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縣劉宋鎮太平莊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助理。初到村時,心里既盼著能盡快融入,又藏著幾分忐忑。報到那天,村黨支部書記石宇熱情地迎上來,不僅詳細介紹了村里的情況,還帶我去看住處。他話語親切,安排得十分周到,瞬間驅散了我的不安,讓我在這離家350公里的陌生地方,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
恰逢玉米成熟季,石書記帶我走進田間,站在玉米地旁,他說: “咱村主要靠土地為生,大家伙都指著這些棒子賣個好價錢。”看著村民們忙碌的身影,我暗下決心,一定要為大家做點實事。
接下來的日子,石書記成了我的“活地圖”,他領著我穿梭在村里,不是去田間地頭走一走,就是到村民家里坐一坐。記得頭回跟著入戶走訪,石書記熟絡地和大家打招呼,指著我介紹:“這是咱村新來的選調生小康!”我拘謹地笑著問好,有些不知所措。可石書記卻像到自家般熟稔,嘮著家長里短:家里勞動力咋樣、種了幾畝地、改廁順不順利,問得細致。我一邊聽,一邊默默把這些 “村情密碼”記在心里。
走訪了十幾戶后,石書記突然把話頭轉向我:“小康,你也和大伙兒嘮嘮?” 我學著他的樣子問這問那,沒想到越聊越投緣,掌心的汗慢慢收了,緊張感也一點點消散。
但走訪也不是一帆風順,沒兩天我就碰了“軟釘子”——農忙時節,各家都忙著地里的活,連續幾次撲空后,我有些沮喪。石書記寬慰我:“別往心里去,莊稼人眼里,地里的活計比天大。等忙完這陣,保準拉著你嘮到天黑。 ”
這話給我打了氣,之后我錯開農忙高峰,一趟趟往村民家跑,大致了解了村民家的基本勞動力情況和農作物種植規模。揣著這份“家底”,我心里踏實不少,摩拳擦掌地盼著能趕緊干起下一步的活兒。
每到夏收秋收,村委會都會統一協調收割設備。去年,在石書記的帶領下,我們跑鄰村、奔鄰縣,積極協調收割車輛。收割機對玉米脫粒后,我跟著石書記、駐村工作隊同事踴躍參與勞作,一起來回幫鄉親們搬運。
通過事前走訪,我知道村里石大爺家只有老兩口在家,石大爺因腦血栓沒法下地,我們幾個年輕人便開三輪車幫石大爺把六畝多地的玉米一趟趟運到家門口,然后用耙子分開晾曬。干完活,石大爺感激地念叨: “多虧了你們呀,要不然這些糧食怕是要糟蹋在地里了!你大娘燉了肉,都留下來吃飯……”我們笑著推辭,答應等玉米曬好了再來幫他拉去賣。
幾天勞作下來,我累得抬不起胳膊,可看著鄉親們在田間勞作的身影,詩句 “汗滴禾下土”突然有了沉甸甸的質感,那些書本上的鉛字,在跟著石書記裝車、幫大爺曬糧的過程中,深深烙進了我的心里。
秋收秋種完工后,我向石書記請教怎樣進行下面的工作,他看著我,認真說道: “要把村民真正放在心里!”接下來的日子,這句話成了我觀察的標尺。我留意到,石書記總默默把村民的需求記在心里,比如,我聽見大娘說凌晨兩點叫書記幫忙修水泵,他放下電話就趕去了;再比如,城鄉居民醫保繳納進度表上我們村穩居第一……在石書記身邊耳濡目染,我慢慢懂得:基層工作沒有捷徑,得把老鄉們的急難愁盼當成自家事,實實在在幫大家把事兒解決好。
去年11月底鎮衛生院來村里給大家免費體檢,石書記因身體原因不在村里,他詳細地給我講解進村體檢的注意事項,囑咐我有事及時電話溝通。聽著他細致的叮囑,我第一次獨立“挑擔子”的忐忑里,多了份厚重的責任。
早上7點,我就守在村委會門口,幫衛生院人員安排好體檢地點和器材放置。8點剛過,村民們陸續趕來,我有條不紊地引導大家進行體檢。當看到93歲的王奶奶拄著拐杖慢慢走來,我趕緊迎上去——她耳朵聽不清,我不斷提高自己的音量,并通過動作引導,幫她完成體檢;在尿檢環節,她60多歲的兒子不方便陪同,我扶著她慢慢走向衛生間……等檢查完醫生說沒有問題,我送她回到等候的家人身邊。王奶奶緊緊攥著我的手說: “有你陪著,奶奶啥都不用操心。”彼時我心里感覺熱乎乎的。
轉眼間就到了今年6月,小麥成熟,麥浪涌動。有了去年秋收的經驗,這次我們不到兩天時間就完成了村街幾乎全部小麥的收割脫粒工作,共收獲240畝小麥,平均畝產量1000多斤,收割前石書記就帶我和駐村工作隊同事一起跑了多家收購點對比價格,最終選擇了鄰村收購商,以1斤1.15元的價格出售,比其他收購商每斤高了5分錢,這5分錢帶給我的滿足是發自內心的,我知道自己終于沾上了“土氣”,成為了為大家盤算光景的“太平莊人”。
康笑敏
康笑敏(左)和師傅石宇(右)一起到村民家中走訪。(太平莊村村委會供圖)
師父有話說
助新人一步步擎起擔當
按照組織安排,我成了康笑敏的“幫帶師父”。初見小康,看她文文靜靜不愛說話,我擔心她適應不了村里的活計,沒想到她很快就用行動轉變了我對她的印象。我帶她挨家挨戶串門走訪,本以為她也就幾天新鮮勁,再加上正是農忙,大家沒空配合工作,沒想到她竟然堅持了下來。我們一起走訪完村里135戶人家,她拿著本子追問我村里的產業、文化、民生情況,轉頭就寫出一份詳實的村情報告,打這兒起,我就覺得這姑娘不一般。
讓我真正刮目相看的,是她那份擔當和實在勁。秋收時暑氣未消,她一點不含糊,跟著我們走過一畝又一畝的地,鏟起一車又一車的棒子,誰家缺勞力她就往誰家鉆,這些事鄉親們都看在眼里。今年4月,那場十級大風來得突然,下午有種植戶來找我們,小康二話不說就跟著我們往大棚沖,到了地頭,眼看有些棚架開始搖晃,得趕緊加固鐵管,她雖說沒干過這活,卻跟著我們學,還在網上搜解決辦法,一直忙到晚上快10點。當時我們個個汗流浹背,我問她累不累,她回答我: “只有加固好心里才踏實。”就這一句話,讓我知道這姑娘是真把自己當村里人,把鄉親們的事當成自家事在辦。
共事一年,說是我帶她,不如說我們在互相學習。她做事喜歡拆解步驟、細化環節,在去年秋收秋種時,她琢磨出備農械、助搬運、拓銷路和推秋種 “四步走”工作法,把秋收整體效率提升了不少。受她影響,我也逐漸放棄多年籠統行事的老習慣,轉而尋求更高效的辦事方式。
如今看她能獨當一面,把村務打理得井井有條,我真心替她高興。往后咱師徒倆還得接著攜手,在太平莊這片土地上,做更多實在事,給鄉親們謀更多福祉。
石宇
本報記者 馬燕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