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陽(右一)與孩子們一起做科普實驗。(聯合村村委會供圖)
7月5日,記者搭駐村第一書記劉東陽的便車,一路青山綠水相迎,到了貴州省六盤水市六枝特區新窯鎮聯合村地界。剛到村口,劉東陽安裝的車速提示“23公里每小時”就印在路邊屏幕上。
劉東陽的派駐單位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大)。“它專治村民反映強烈的開快車現象。”他打了一把方向盤,“聯合村的科技狠活有不少,一起進村看看。”
“打火”
2023年10月,劉東陽抵達聯合村,面對的第一件難題叫作“打火”。
聯合村有著60%的森林覆蓋率,人林地交錯共存。為及時發現山火隱患,需要日復一日步行巡山,當地人叫“打火”。
村民在山火面前的恐懼無力,“打火”中差點摔下懸崖的后怕,村干部正常工作無暇開展的焦急,都在催促劉東陽尋找突破。這位畢業于中國科大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的博士,立刻行動起來。
經中國科大多學科專家多次研討論證后,決定在村使用中國科大火災安全全國重點實驗室、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等單位的前沿科技成果。這一干就是一年。2024年10月,“林地防火綜合監測預警系統”在聯合村落成并試點運行。
量子探測技術和激光雷達技術相結合的光量子雷達設在聯合村的大坡上組,24小時監測全村及周邊火情。而雙光譜攝像頭安裝在村內鐵塔頂部,無人機機巢按照設定航線自動充電、巡航監測、自動返航,所有數據實時上傳云端,加載FireGPT大模型,運用AI算法自動識別煙火,準確率達99.54%。
這個半徑達15公里的全天候火情監測系統,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呂高峰的手機端,簡單得只是一個“煙火監測小程序”。
“看到火情提醒最多15分鐘就能解決隱患。”呂高峰說,系統啟用后,村里的“打火”人員,從每天30多人,變成了2人輪班+3人現場處置。
新窯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部長楊崗說,依靠這項先進技術,大半年來,共發現并處置聯合村及周邊村落火情隱患1610起,零過火,零傷亡,“還大大解放了我們基層干部,不用一天到晚巡山滅火。”
“改命”
在農言農,科技得在老鄉增收上發力才行。
7月,六盤水山區倒也不熱,草木郁郁蔥蔥。在聯合村外,有一片自帶“科大基因”的獼猴桃林。青色的獼猴桃已經有乒乓球大小了。
10年前的聯合村,“山是石頭的,地是瘦的,人是窮的。”在劉東陽之前,中國科大4任駐村第一書記錨定獼猴桃產業接力幫扶,定期邀請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農學專家到村指導,獼猴桃產業從無到有,站穩了腳跟。
劉東陽來村后,聯合六盤水師范學院建成獼猴桃科技小院,還利用“數字聯合村”系統實現數字化管理。
一來二去,2025年獼猴桃掛果率增長80%。2021年至今,獼猴桃示范基地為村級集體經濟增收30余萬元,還解決了30多人的就業。
工作隊和新窯鎮還在新玉居委會建成電商直播基地,把獼猴桃等農特產品賣到了遠方。2024年,六枝特區電商網絡零售額3.36億元,中國科大的電商幫扶也入選了商務部《全國縣域電商直播中心案例集》。
示范基地效益明顯,讓村干部信心倍增,又嘗試以“東西部協作資金+中央定點幫扶資源”合作模式,動員致富帶頭人,努力推進以示范基地帶動全村700多畝獼猴桃園盤活發展,今年先種50畝。
“播種”
教育幫扶一直是來自包括劉東陽在內的中國科大駐村第一書記的心頭大事。他把村小的孩子看作自己的親人,科學“育兒”,用心“育兒”。
今年5月,經劉東陽搭橋,首批六枝特區師生來到貴陽中國科學院地球與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大開展研學,參觀實驗室,那是一段鄉村娃娃難忘的科技探索之旅。劉東陽的手機相冊里,珍藏著一名孩子研學時寫下的愿望:“我想成為村里第一個科學家。”
2024年,在中國科大的支持下,劉東陽在村里的四角田小學建起了一間多媒體教室,提升鄉村孩子科學素養。一年來,來自中國科大多個學科的青年才俊,在云端開講“科學點亮鄉村”講座,已完成20場科普報告,共有5萬多人次的中小學生觀看了在線直播。
今年5月,六盤水市第二人民醫院3名醫生與四角田小學5名老師,分別前往中國科大附一院,中國科大附小、附中跟崗學習。“這是在我們中國科大全校一盤棋工作制度支持下實現的。”劉東陽說。
聯合村四角田小學門口,一面紅旗迎風招展,旗上寫著“科小田”。“這是我組建的學生志愿服務隊,有100個孩子參加,科小田,寓意是把中國科大的科學種子播撒在四角田小學希望的田野上。”
“報酬”
“駐村第一書記絕不是一個人在戰斗,我的背后是中國頂尖學府科技優勢和教育資源。”劉東陽說,“我們堅持為村民辦成事、辦實事、辦好事。”
一起看看他和另一位中國科大幫扶干部、六枝特區副區長夏晶打出的為民服務組合拳:每年把中國科大自研的核磁共振車開到六枝特區,已為700多位村民做了心梗腦梗預防性篩查;中國科大組建項目團隊研究解決煤矸石綜合利用難問題;建成數字聯合村平臺精準監測地災隱患點物體的位移情況;為村里的老人殘疾人獨居者安裝了300多套一氧化碳報警器。
劉東陽認為,駐村幫扶,是最真實也最深情的國情教育,有太多在校園里永遠學不到的珍貴的東西,這就是村莊給他的最好的“報酬”。
他印象很深的,村頭有一個不算富裕的家庭,孩子得了結節性癢疹,病情反復發作,花了7萬元也沒看好。他幫助孩子聯系上中國科大附一院的專家,開了度普利尤單抗,6針下來,徹底治愈。校醫院黨支部還發起了捐款。孩子從自卑走向自信,現在學習成績全班第一。“他們說我是恩人,我回答說,我是黨派來駐村的,就是干這些事的。”
他關心聯合村以及六盤水的孩子,但他的兒子從1歲長到3歲多,總是聚少離多,他只能通過手機屏幕讓兒子記住遙遠的爸爸。“和兒子感情很好,老婆很辛苦,但沒有抱怨我,沒給我壓力。”
本報記者 周靜文 通訊員 張松成
實習生 魏昕瑜
記者手記>>>
蜿蜒的山路把我引向大山里的聯合村,我仿佛走進了一個“未來之村”。地球科學、火災科學、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物聯網、FireGPT,學科的新發展為聯合村的治理痛點找到了科技方案。這位從中國科大走來的博士,把“黑科技”變成基層治理和產業振興的趁手工具,其人其事令人欽佩。
劉東陽和中國科大團隊的實踐表明,今天的鄉村不只是被幫扶的對象,它可以成為科技賦能的新空間。鄉村和科技并非遙不可及,科技生逢其時,在田野里大地上山林中開花結果。
采訪中令人印象最深的,還數孩子們眼里的光、心里的夢。一句“我想成為村里第一個科學家”,是這片土地對所有執善念行善事的人最動人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