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露還掛在茶尖上,陳秀蘭的手指已經在茶樹枝頭翻飛。“你看這芽頭多精神!”她捏著兩片嫩綠的葉子笑盈盈地說,“荒地變茶園,咱在家門口摘茶葉就能掙錢,娃娃放學回家能瞅見,老人頭疼腦熱能顧著,踏實。”這位四川省雅安市滎經縣花灘鎮大理村的茶農,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這片飄著茶香的山坡,幾年前還是“守著薄地餓肚子”的窮窩窩。靠一杯紅茶,大理村“翻了身”: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破了百萬元大關,1000多人在家門口掙到了工錢。昔日的貧困村,成了雅安山區響當當的振興樣板。
“咱村的茶,得成老百姓的‘綠色銀行’!”大理村黨總支書記馬先兵在村“兩委”會議上的話像團火,把村班子的勁頭全點燃了。鎮黨委掌舵,大家擰成一股繩,包村干部劃槳,村書記盯著干,黨員們往前沖,“集體+農戶+公司”的聯營模式很快搭起來了。
為了做出不一樣的“茶文章”,22個村組干部和致富帶頭人揣著干糧出了5趟遠門。大理村駐村第一書記石月霞翻著考察筆記笑,“不光學了炒茶手藝,連茶旅融合、包裝營銷都摸得門兒清,回來腳底板還沾著泥,就急著往地里鉆。”
要說這茶苗能扎下根,全靠村干部磨破嘴皮。“土地入股,每年每畝先給500塊保底!”挨家挨戶敲門時,這話最能讓村民動心。600畝高山紅茶基地就這樣從荒坡上“長”出來,還套種了260畝大豆,春摘茶、秋收豆,一田能收兩份錢。中央和省級財政的100萬元資金及農信社的95萬元貸款都投下去,茶園邊上修起了茶糧復合園,2020年至今,光這一項就給村集體掙了240多萬元,還拿了72萬元市級獎補。更讓人歡喜的是,900多萬元投在道路建設上,20多公里彎彎繞繞的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卡車能直接開到茶園邊,3000多畝茶葉、2萬多畝林木再也不愁運不出去。
茶苗長起來,管護得跟上。村里把茶園切成83個格子,每個格子都有個黨員當“網格長”,再配上12名村民當“看護員”。“張叔,這片該除草了”“李嬸,芽頭別掐太狠”……田埂上天天能聽見這樣的招呼。茶農都懂:“管得細,茶葉才長得俊,咱的‘錢袋子’才能鼓得快!”
從茶青到茶杯,大理村把功夫做在了“鮮”字上。30多萬元建起的1000平方米制茶工坊里,揉茶機、殺青機轉得歡,剛摘下的茶青10小時就變成了條索緊實的紅茶。更妙的是和文創公司聯手,把茶葉裝進印著山水的“灘杯”里,一杯茶賣出了翻倍價。“以前論斤稱青葉,現在按套賣文化,這賬算得過來!”負責包裝的大姐邊貼標簽邊樂。
好茶還得有人識。“花圓理”的商標一注冊,四川塔山茶業的訂單就來了;網紅“背二哥”背著茶簍往直播間一站,山外的訂單嘩嘩來;采茶比賽時,游客們挎著籃子在茶園里追著蝴蝶跑,茶香混著笑聲飄出老遠。2023年算起賬來,自家渠道賣的茶占了四成,利潤漲了三成多,真是應了那句“種得好更要賣得好,賣得好才敢種得更好”。
最讓人心里暖的,是分“蛋糕”的法子。村“兩委”、黨員、村民代表坐在一起商量出“127”分法:10%給集體修橋鋪路辦好事,20%直接揣進入股村民兜里,70%留給公司接著干大事。“你看,錢生錢,利滾利,好日子還在后頭呢!”馬先兵指著茶園盡頭新建的冷庫,眼里的光比茶尖上的露珠還亮。
站在大理村的山坡上,能看見茶壟繞著山轉,村民們的笑聲順著山路飄,那杯泡在水里的紅茶,正把日子染得越來越紅。
本報記者 周晶 通訊員 張程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