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我來到湖南省株洲市茶陵縣思聰街道茶沖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助理。剛來的時候,心里揣著一團火,一心想著怎么干一番“事業”。村書記拍拍我的肩:“妹子,莫急,村里的‘大事’,都是‘小事’堆起來的。”一年過去,再回味這句話,才咂摸出里面的真滋味。
到村任職的第一步,真的是從“腳底板”開始。茶沖村348戶的家園,我用腳步丈量了一遍又一遍。村書記交給我的任務,不是簡單的串門,而是鄉村振興里最基礎也最要緊的活——防返貧監測。哪家是脫貧戶,家里幾口人,主要收入靠什么,享受了哪些扶持政策,打工的去向在哪……這些信息,我都一點一滴地記在本子上,更刻在心里。
記得有戶人家,家中主要勞動力突然生了大病,我們緊急幫他申請了防返貧應急救助,解了燃眉之急。走訪中,鄉親們念叨的飲水安全、門口那段坑洼路啥時能修,這些“小事”,我們都一一記下,想辦法推動落實;鄉親們關心的養老金、醫保報銷、務工就業、特色產業扶持等政策,我們也都耐心解答。落實“四個一批”,我們幫助15戶家庭在房前屋后搞起了特色種養殖,讓小小的庭院也能“生金”。這些工作瑣碎、具體,甚至有些枯燥,但我知道,這是鞏固脫貧成果的基石,容不得半點馬虎。
村里的“小事”,連著人心。去年國慶節,看著電視里盛大的慶典,村里幾位老兵眼神里滿是向往。我和村干部們一合計,在村委會小院組織一了場簡單的升旗儀式。當國歌響起,老兵們挺直了脊梁,莊嚴敬禮。我們用相機錄下這一刻,幫他們剪輯成視頻,在屏幕上“獻禮”新中國。看著他們濕潤的眼眶,那一刻,我覺得這“小事”做對了。重陽節,我還聯合駐村工作隊、村干部一起,為全村265名60歲以上的老人送去慰問品,并與老人們親切交流。東西不多,但老人們捧著,臉上的笑容是真切的。這些節日里的“小事”,傳遞的是對老兵的敬意,是對長者的關懷,是村莊該有的溫度。
今年暑假,看著村里的孩子們放假在家,不是看電視就是滿村跑,心里琢磨著能不能豐富下他們的假期。于是,我嘗試著聯系了幾位返鄉大學生志愿者,在全街道范圍內辦起了暑期托管課堂。
課上,我發現有個男孩總是沉默寡言,眼神里帶著不屬于他這個年紀的沉重。課后找他聊天,他小聲說:“學習壓力大,心里悶得慌。”這簡單的幾個字,讓我心頭一緊。通過家訪了解到,他的父母常年在外,跟著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老人疼愛孫子,卻不太懂如何疏導他的情緒。那天傍晚,我坐在他家小院里,和他聊了很久,也和爺爺奶奶耐心溝通,希望他們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支持。沒想到隔天,他塞給我一封長長的信,字跡認真又用力:“謝謝您聽我說……我會變好的,您放心!”
我們村是個普通的小村。一年間,我做的也都是些“小事”。但村黨支部書記那句話常響在耳邊:“小村靠小事,小事暖人心。”開展一次入戶走訪,可能就能為老百姓解決一個急難愁盼問題;組織一次小小的活動,可能就點亮了某個孩子或老人的一天;美化一面墻,可能就改變了一個角落的風景。這一件件具體的“小事”,就像一顆顆小石子投入池塘,泛起的漣漪雖小,卻真實地改變著村莊的肌理。
劉婕(右)到村民家中宣傳醫保政策并幫助村民繳納醫保 (作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