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省黎平縣大稼鄉平修村,有這樣一位駐村第一書記,他以腳步丈量民情,用行動踐行初心,將自己的心血和汗水灑在這片土地上,他就是歐維松。這位來自黎平縣教育局會計核算中心的干部,2023年5月主動請纓來到平修村駐村幫扶。“駐村就要為村民辦實事,既要‘駐’在群眾身邊,更要‘住’進群眾心里。”
扎根基層,快速融入新角色
平修村共有220戶851人,村民居住分散,村路蜿蜒崎嶇。初到平修村,歐維松深知,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村情民情就是打開駐村工作局面的金鑰匙。
為了盡快熟悉情況,歐維松開啟了“鐵腳板”模式。他一家一戶繪制手工地圖,從結對幫扶戶開始,逐戶走訪,逐步勾勒出平修村的全貌。同時,他建立電子檔案,詳細記錄每家每戶的人員信息、家庭狀況。經過不懈努力,歐維松對村里92戶286人的脫貧戶、16戶62人監測戶的情況了如指掌,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數。
在熟悉村情的同時,歐維松晚上努力鉆研“一宣六幫”等幫扶政策。漸漸地,他從政策“門外漢”變成了“明白人”,無論是醫保報銷比例、產業扶持政策,還是低保評定標準、防返貧監測流程,他都能了如指掌。他還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生硬的政策轉化為家長里短,讓村民聽得懂、記得住。
精準幫扶,真情服務暖民心
在幫扶工作中,他針對每戶脫貧戶的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幫扶計劃。村民小楊原本常年宅在家中,生活懶散。歐維松多次上門勸說,鼓勵他外出務工,并積極聯系縣里的裝修公司,為他爭取到一份工作。如今,小楊每月有3500元的收入。
防返貧監測是駐村工作的重要任務。歐維松協助村“兩委”,定期走訪收集預警線索,及時核實研判,確保符合條件的家庭能及時納入監測范圍。村民老楊患上重病,長期治療,負擔沉重。歐維松主動幫忙整理醫療單據,申請醫療救助,并協調相關部門提高其家庭的低保待遇。
他牽掛著村里的“一老一小”。每逢節日,他就回到幫扶單位,全力爭取棉被等物資,送到老人和孩子手中。平日里,只要有空,他就會去看望村里的老人,幫忙打掃庭院,陪他們拉拉家常。
種植天麻,產業發展促增收
歐維松與村“兩委”立足本村實際,將發展林下經濟作為鄉村振興的突破口。他們通過院壩協商,廣泛征求意見,動員村干部、黨員、外出務工返鄉人員等入股,以101股資金為基礎,抱團發展天麻產業。
為給產業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保障,他邀請專家來村開展天麻種植技能培訓,還組織村民去外地天麻種植基地學習,培養出一支技術過硬的天麻種植隊伍。
截至目前,平修村滾動發展天麻達1000余畝,為100多名村民提供在家門口就業機會,務工收入在40萬元,人均增收4000元,村級集體經濟也增收55萬元。
歐維松用兩年的時間,在山嶺間、大地上書寫了屬于平修村也屬于他自己的振興故事。
龐喜喜 姚進忠

歐維松(右一)在田頭調研。 (平修村村委會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