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基層去,到西部去,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畢業前黨課上擲地有聲的誓言,如今化作照亮我扎根鄉土的點點星光。2023年9月,懷揣著對“治中”這個彝語村名的好奇,我沿著蜿蜒的山路,走進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陰底彝族苗族白族鄉治中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后來從老輩人那里得知,“治中”意為“有馬桑樹的村子”,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從此與我的青春歲月緊緊相連。
初到村里,面對千頭萬緒的工作,我像迷失在濃霧中的航船。村書記看穿了我的焦慮,耐心地向我傳授經驗:從入戶走訪起步,全面了解村情民意,是做好村里各項工作的根基。從那以后,只要工作稍有空閑,我就主動請村干部帶我挨家挨戶“認門”。開始時,我還很依賴村干部,面對村民會緊張得不知從何開口。但隨著走訪次數的增多,我漸漸學會傾聽村民的心聲,與他們嘮起家長里短。這些看似平凡的走訪,讓我漸漸褪去作為“外來者”的生澀,真正成為了村里人。
一次走訪中,我了解到監測戶老陳因腦梗住院,高額的醫療費用讓家庭不堪重負。我立即在網上查閱相關醫療救助政策,并積極與鄉里有關部門溝通,詳細反映老陳的困境。經過不懈努力,前后3次為老陳申請到醫療救助款共計6888元。此后每次去老陳家走訪,離開時他總要熱情地塞給我一個又大又紅的蘋果。我感受到村民對我工作的認可,也感受到到村任職的價值與意義。
工作中也難免遇到“硬骨頭”。負責包保脫貧戶后,每月更新務工信息時,村民老李成了我的“攔路虎”。每次給他打電話核實務工信息,他要么不接,要么接通就抱怨幾句后匆匆掛斷,讓我十分苦惱。轉機出現在跨省務工一次性交通補貼申報時。我主動添加了老李的微信,向他詳細介紹補貼政策。聊天中,我才知道他在外做泥水工四處奔波,因為開不出務工證明正打算放棄申請,我立即與上級溝通,爭取到用勞動照片替代證明的特殊辦法。雖然程序繁瑣,但看到老李順利拿到補貼時,我知道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
作為村黨支部書記助理,抓好黨建是我的首要職責。憑借組工干部的專業優勢,我積極爭取黨員發展名額,精心培養村級后備力量。如今,兩名后備干部已成長為正式黨員,為村級換屆儲備了新生力量。通過規范開展“三會一課”,組織黨員學習黨的理論、共商發展大計,村黨支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不斷增強。今年4月,治中村黨支部榮獲全鄉唯一的“先進黨組織”稱號,這份榮譽,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好肯定。
看著村里綻放的馬桑花,聽著鄉親們親切地喊我“小金”。我深深地感到,大地青綠,人間煙火,都是青春的底片,一個人的價值就應該顯現在無盡的為人民服務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