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我走進甘肅省夏河縣達麥鄉達麥村這片充滿生機的熱土,擔任村委會主任助理。兩年扎根基層、服務百姓的經歷從這里開篇。
初到達麥村時,我像個手足無措的外來者,腳下的泥土是陌生的,耳邊的方言是晦澀的,村民們臉上的神情飽含著我讀不透的故事。彼時,“鄉村”于我而言還只是報表里的數字、文件里的術語,初次踏上這片田野,我深切體會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的分量。
記得第一次入戶走訪時,我攥著卷邊的村情戶情表,指尖在提前擬好的訪談提綱上反復摩挲。“家里有幾口人”“主要收入來源是什么”……這些寫在紙上的問題,問出口時總帶著幾分生硬。村民們的回答大多是三言兩語,眼神帶著疏離。我心里滿是困惑——在村工作該怎么做?
那天午后,一位村民紅著眼闖進村委會,進門就嚷:“我家地埂被隔壁占了!這事你們管不管?”毫無經驗的我瞬間亂了方寸,既不知該從何問起,也不懂如何調解。只能手忙腳亂地抓過一次性紙杯,給他倒了杯水,嘴里反復念叨“您先消消氣”,同時慌忙打電話,催促正在入戶走訪的村委會主任趕回處理。
村委會主任回來后,拉著村民坐下來,先聊他家孫子上學的事,再繞到養殖補貼的政策,三言兩語就把對方安撫好了。那一刻,我才算真正上了一課:基層工作是需要焐熱人心、用活智慧的應用題。
相比化解矛盾的“疾風驟雨”,日常服務則如“春雨潤物”。村里留守老人多,面對智能手機常常手足無措。才讓吉阿媽顫巍巍地掏出老年機,想給兒子打電話卻總撥錯號;張大爺拿著社保卡,為無法線上繳納醫保愁眉不展。我們耐心地接過老人的手機,一個個幫他們操作,存號碼、綁定醫保賬戶、完成城鄉居民養老認證。幫李奶奶做完認證那天,她執意要我等會兒,轉身掀開廚房角落的舊竹筐,拿出幾顆帶著泥土的大豆和一把綠菜,硬往我手里塞。大豆上還掛著清晨的露水,沾濕了我的袖口,也浸潤了我的心。
在村里扎根的這些日子,是我與“三農”真正“相認”的旅程。它不再是冰冷的數字、刻板的報表,而是田埂上家長里短的煙火氣,是鄉親們眼里的期盼與信任。
雒小鳳
雒小鳳(左三)入戶走訪村民。(夏河縣委組織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