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住的地方,一下雨就提心吊膽,現在搬進新家,住著踏實又舒心,這多虧了黨組織的幫助!”站著窗明幾凈的新房里,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胡川鎮胡川村村民李大叔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溫暖的場景,正是胡川鎮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的生動寫照。
胡川鎮地處山區,土質疏松,生態環境脆弱,全鎮滑坡、崩塌、不穩定斜坡等地質災害頻發多發。截至目前,全鎮共排查出地災隱患點40余處,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并對隱患區內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威脅。
張家川縣胡川鎮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點。張文博 攝
規劃先行,為群眾建成安心家園
“群眾的安危是頭等大事,必須把搬遷工作抓實抓好。”鎮黨委第一時間成立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領導小組,由黨委書記任組長,抽調經驗豐富的黨員干部組成工作專班。黨員干部逐戶走訪排查,詳細記錄每家每戶的居住條件、家庭情況和搬遷意愿。
在走訪過程中,不少村民存在顧慮。“住了一輩子的老房子,舍不得離開”“搬走后,地怎么種?生活靠什么?”面對這些疑問,黨員干部耐心講解政策,算好“安全賬”“經濟賬”“幸福賬”,提高群眾政策知曉率和搬遷積極性,逐步打消了疑慮。
在搬遷工作中,胡川鎮始終堅持“四議兩公開”工作方法。從戶型選擇到安置點選址,從質量監督到資金撥付,從驗收交房到搬遷入住,各個環節群眾全程參與、自主決策。黨員干部始終沖鋒在前,帶頭協調矛盾、監督工程質量。針對部分困難群眾,黨支部發動黨員結對幫扶,幫助解決搬遷過程中的實際困難。張堡村老黨員王大哥主動幫助行動不便的獨居老人收拾行李、搬運家具。
如今,隨著胡川、王安、張堡三個集中安置點順利交付,64戶搬遷群眾迎來了新的生活。新居按照“生態宜居、功能完善”的標準規劃建設,搬遷點周邊設有黨群服務中心、學校、村衛生室和公交站點等,搬遷群眾出門有路、抬腳上車、就近就學、便利就醫。整合各類項目資金525萬元,完善安置點水、電、路、污水管網等配套設施,硬化巷道13171平方米、建成污水處理站2座、敷設雨污分流管網3.7公里、安裝太陽能路燈49盞,衛生廁所、垃圾收集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扮靚了“顏值”,增加了“內涵”,群眾的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張家川縣胡川鎮開展技能培訓。張文博 攝
富民增收,讓群眾搬出好日子
“不僅住得安全舒適,村里還幫我們找到了新的致富路。”王安村村民李大姐高興地說。鎮黨委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搬遷后續扶持的重中之重,依托地理優勢和氣候條件,重點發展羊肚菌產業。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隆輝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采取“黨支部+股份經濟合作社+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總投資2770萬元,建成占地68畝的羊肚菌種植基地,為周邊群眾提供穩定就業崗位20個,人均年收入2.6萬元;季節性務工100人、人均3000元收入,幫助大家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胡川鎮還積極探索創新“園區+企業+搬遷戶”就業幫扶新模式,綜合運用“六個一批”措施,多管齊下促進搬遷群眾就業增收。依托縣公共實訓基地,對有需求的搬遷戶開展技能培訓,舉辦羊肚菌種植、中式面點師、中式烹調師等技能培訓7場300人次。千方百計開發就業崗位,在鄉村建設等項目中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模式,優先吸納搬遷戶就近務工。通過“輸血”“造血”并重,解決搬遷群眾就業246人,其中園區吸納就業120人、外出務工就業70人、產業帶動就業30人、項目用工就業20人、鄉村公益性崗位6人,確保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至少穩定就業1人。通過技能培訓、吸納務工等舉措,進一步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讓群眾憑借勤勞的雙手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在致富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張家川縣胡川鎮地質災害避險搬遷住戶。張文博 攝
管理貼心,讓群眾遷進幸福里
鎮黨委著力構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治理體系,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融得進、能發展”。建立“搬遷群眾理事會”和“紅白理事會”,吸納黨員、外出能人、村民代表參與安置點管理,推動宅基地分配、施工協調、矛盾調解等15起糾紛就地化解,群眾滿意度顯著提升。
推行“積分制”管理,將環境衛生、志愿服務、產業參與等行為納入積分體系,積分可兌換生活用品,群眾參與熱情高漲,村風民風持續向好。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文化宣傳、技能培訓和精神文明評選等活動,培育“最美家庭”“致富帶頭人”等鄉村典型,增強群眾歸屬感。通過機制保障與黨建引領深度融合,實現了從“搬得出”到“穩得住”的有力轉變。
胡川鎮的變遷,是積極發揮黨組織作用,堅守底線思維,完成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的成功實踐。黨組織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讓群眾在搬遷中感受到了黨的溫暖,在生態改善中收獲了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