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進行時】在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代表黨中央,向全國廣大農民和工作在“三農”戰線上的同志們致以節日祝賀和誠摯問候。新華社《學習進行時》推出文章,一起重溫習近平總書記心系農民豐收的故事。
2018年9月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抵達黑龍江省開始考察。這是習近平在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了解糧食生產和收獲情況。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非常鼓舞信心、鼓舞斗志”
自2018年起,我國將每年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我國在國家層面為農民設立的第一個節日。
“秋分時節,全國處處五谷豐登、瓜果飄香,廣大農民共慶豐年、分享喜悅,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正當其時。”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指出,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是黨中央研究決定的,進一步彰顯了“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礎地位,是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
2018年9月25日,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剛過,習近平總書記從北京飛抵東北,來到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走進大田,察看秋收。
龍江大地,金風送爽,稻浪滾滾。建三江七星農場萬畝大地號豐收在望,10臺收割機一字排開,正在實施聯合作業。
習近平總書記走進稻田,拿起一把稻穗,看稻粒、觀成色,感慨道:“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北大荒發生了滄桑巨變,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很了不起,非常鼓舞信心、鼓舞斗志。”
在關鍵農時,總書記一次次來到田間地頭,察看糧食生產,關心豐收情況。
2013年5月,在天津深入小麥大田關心夏糧形勢;2016年5月,在黑龍江省撫遠市察看機械插秧;2019年9月,在河南省信陽市察看油茶樹種植和掛果情況;2020年7月,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察看玉米長勢;2023年11月,在河北省涿州市察看冬小麥長勢;2024年3月,來到湖南省常德市察看秧苗培育和土地翻耕情況……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心系“三農”工作。
“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
地方考察調研時,習近平總書記總是惦記著農民增收,常常和鄉親們一起“算細賬”。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要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2014年12月,在江蘇鎮江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世業鎮先鋒村農業園調查了解現代農業發展情況。
總書記走進草莓大棚,實地察看草莓生長情況,問草莓品種從哪里來,一畝地投入多少錢,一年純收入有多少。總書記強調,要更加重視促進農民增收,讓廣大農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好日子,一個都不能少,一戶都不能落?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安徽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聽取全村農業生產情況介紹,沿田埂步入麥田察看小麥長勢,向種糧大戶和農業技術人員了解高產示范田種植管理要訣。
總書記叮囑,要“努力實現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發展和經濟實力增強有機統一、農民生產糧食和增加收入齊頭并進”。
2020年7月,在吉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梨樹縣康平街道八里廟村的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
“入社以后,大家感覺怎么樣?”在合作社場院里,習近平總書記開了個現場調研會。
“非常好!”社員們你一言我一語,紛紛列舉入社后的實惠:“一年分紅8000多元”“我在合作社當農機手,每月領固定工資”……
“厲害啊!土地流轉了,大家騰出手來了,可以在合作社工作,也可以搞些副業,多渠道增加收入。”總書記十分高興。
2023年1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來賓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黃安優質“雙高”糖料蔗基地考察。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202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西來賓市考察調研。
總書記走進甘蔗林,蔗農興奮地向他匯報,今年自己家里種了10畝甘蔗,畝產有7噸多,預計今年能收入近4萬元。
“除了種甘蔗,平常還有其他收入嗎?”
“我和愛人農閑時在家附近的木板廠打工,一年能干10個月,每月能掙7000多元。”
“這么算下來,一年能有10多萬了。祝愿鄉親們的生活像甘蔗一樣甜蜜!”總書記欣慰地說。
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常德市鼎城區謝家鋪鎮糧食生產萬畝綜合示范片區。
當時正是春耕備耕時節,平疇沃野,碧水繞田。沿著田邊小道,總書記走向農田深處,同在場的種糧大戶、農技人員等親切交流。
“一畝地純收入能有多少?”總書記關切地問。
“兼種油菜的話,加上種地補貼,大概可以拿到1300元到1400元。”
離開稻田,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港中坪村種糧大戶家中看望。農戶告訴總書記,自己承包了480多畝水田,全部種植雙季稻,去年種田純收入55萬多元,政府還補貼了7萬多元。
總書記聽了十分高興:“種糧戶不能吃虧,有錢賺,才有種糧積極性。”
“黨中央會繼續鼓勵支持我們廣大農村走農業現代化的道路,繼續完善這方面的政策,讓種糧也能夠致富,讓廣大農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不斷過上更幸福更美好的生活。”總書記的話溫暖人心。
“祝你今年豐收”
山東東營、河北滄州是濱海鹽堿地的典型區域,過去有個俗語“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糧”。
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山東東營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專門考察了耐鹽堿作物培育情況。
由于海水侵襲等原因,這里80%以上的土地是鹽堿地。多年來,通過生態化利用和種業創新,鹽堿地長出了產量高、品種好的多種耐鹽堿作物。
農技人員介紹了示范區育種思路的轉變——從治理鹽堿地適應植物,到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
總書記對此表示贊同:“這就像發展旱作農業,不是治理旱地,而是要推廣適宜的耐旱植物品種。”
沿著田間道路,習近平總書記邊走邊看。兩側平整廣闊的地塊上,苜蓿蔥綠,藜麥泛紅,田菁長勢喜人。
正值大豆收獲季節,總書記走進田里,彎下腰來摘了一個豆莢,剝出一粒大豆,放在口中細細咀嚼:“豆子長得很好。”
農業部門負責同志告訴總書記,全國有15億畝鹽堿地,其中5億畝具有開發利用潛力。
“18億畝耕地紅線要守住,5億畝鹽堿地也要充分開發利用。如果耐鹽堿作物發展起來,對保障中國糧倉、中國飯碗將起到重要作用。”總書記勉勵道。
2023年5月11日拍攝的黃驊市舊城鎮仙莊片區旱堿地麥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河北省滄州市黃驊市舊城鎮仙莊片區旱堿地麥田考察,深入田間考察旱堿麥種植推廣及產業化情況。
近年來,通過培育耐鹽堿、抗病性強的小麥品種,改良生產栽培技術,鹽堿地逐步變身“大糧倉”。
“上次看了大豆,這次看了小麥。”習近平總書記說,鹽堿地綜合利用是一個戰略問題,必須擺上重要位置。
總書記走進田間,俯身捧起一束麥穗,向正在除草的農戶詢問種了幾畝地、畝產多少、小麥長勢如何。
農戶告訴總書記,他家種了20多畝旱堿麥,去年凈收入6000多元,今年氣候不錯,預計畝產能有四五百斤。
“祝你今年豐收!”總書記點頭肯定。
2023年7月20日,在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回憶起山東、河北兩次考察,表示“他們都結合實際探索出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的有效途徑”。
“我和你們一樣欣慰”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南開封市尉氏縣張市鎮高標準糧田綜合開發示范區考察。
微風吹拂,麥浪滾滾。習近平總書記下到田間,仔細查看麥穗灌漿情況,向農技人員了解產量預測,向農戶詢問田間管理。
得知畝穗數、穗粒數、千粒重等指標都很好,該示范區可望增產幾百萬斤糧食,習近平總書記很高興。
總書記說:“我們都是種莊稼出身,小麥長勢這么好,我和你們一樣欣慰。”
河南作為農業大省,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對全國影響舉足輕重。
“河南農業農村人口比重大,‘三農’工作任務繁重,糧食生產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習近平總書記叮囑。
近年來,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當地糧食畝產不斷提高。截至目前,尉氏縣已建成高標準農田90萬畝。2024年底,河南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8808萬畝,約占全省耕地面積的78%,有力支撐了全省糧食總產連續8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
對于糧食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
2016年3月,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湖南代表團審議時,總書記強調要研究和完善糧食安全政策,把產能建設作為根本,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2020年12月,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總書記指出,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要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202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嚴守耕地紅線,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
……
“十四五”時期,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升,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超過10億畝。2024年全國糧食畝產394.7公斤,比“十三五”末全國糧食畝產提高12.5公斤。
策劃:儲學軍
統籌:車玉明 李志暉
執行:萬方 王子暉 華明 李曉云
主筆:金佳緒 胡玥聰
參與記者:袁月明 劉金輝
新華網制作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