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離別,你會想到什么?
是約上三五好友吃頓散伙飯?
還是KTV里吼兩嗓子?
抑或發個朋友圈“感恩遇見,江湖再見”?
今天,
讓我們來一起看看別人家的離別儀式感~
王汶平。受訪者供圖
“壬寅辭滬瀆,應召赴雍涼;
癸卯入加茂,植根在僻鄉。”
當這古樸鏗鏘的文字躍然紙上
你是否以為穿越回了漢唐文人的詩卷
然而,它的作者并非文壇耆宿
而是一位即將告別兩年在村時光的
“00后”甘肅選調生王汶平
更令人意外的是
這位筆下流淌著深情文字的年輕人
竟畢業于華東政法大學偵查學專業
甘南美景。受訪者供圖
一位法學學士
用傳統文學形式
為他在隴原大地上的青春歲月
譜寫了一曲最深情的告別
從繁華都市到黃土高坡
從象牙塔到田間地頭
王汶平用七百多個日夜
完成了人生一次沉甸甸的蛻變
王汶平教同學們書法。受訪者供圖
“春寒未退,隨阿爸力耕凍土
夏牧草甸,偕少年驅馳羊群
秋陽高照,同夥伴揮鐮金浪
冬訪貧家,共阿媽圍爐夜話”
這四季流轉的剪影
是他在村生活的生動注腳
黃土地的粗糲與溫熱
村民們的質樸與期盼
早已深深融入他的血脈
化作筆端最深沉的情感
筑夢助學活動。受訪者供圖
有辭藻鋪陳
更有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不舍
“加茂已非他鄉,藏胞早是至親。
情注此域,魂牽斯土。”
王汶平的《臨別賦》
是一面鏡子
映照出當代青年扎根基層
“自找苦吃”的勇氣
腳踏實地的作風
和心系家國的情懷
這份源于泥土的才華與深情
值得被看見,被珍視
王汶平(右)走訪村民。受訪者供圖
如果你也被這份深情打動
不妨一起為這位“有才又有愛”的選調生小哥哥打個call
也愿這份來自隴原大地的“硬核浪漫”
能激勵更多青年投身基層
在廣袤的鄉野間
書寫屬于自己的、同樣動人的青春詩篇!
記者 林華維
文案 馬燕
附
《到村任職臨別賦》
壬寅辭滬瀆,應召赴雍涼;癸卯入加茂,植根在僻鄉。
昔負笈黃埔,問道華政,松江習律之際,常懷報國之思;
今振衣隴原,投身甘南,雪域踐心之時,更秉徽芒以向。
倏忽二載,寒暑迭更,在村之期將盡,別緒如絲;
然非倦鳥思林,實為赤子衷腸!
觀夫加茂之境:
洮水湯湯,滌吾襟懷;念卿巍巍,礪吾筋骨。
酥茶香漫于埡口,哈達皎潔乎帳前。
晨踏清露,訪戶于山坳;暮披星輝,問暖于檐下。
陌地漸熟,疏離終親。
若夫
春寒未退,隨阿爸力耕凍土,共扶犁耙。
粒粒青稞,深埋沃壤;滴滴汗落,即孕希望之芽。
夏牧草甸,偕少年驅馳羊群,蹄隱深叢。
峰峰牦牛,共涉險灘,叮叮鈴響,但見風卷云舒。
秋陽高照,同夥伴揮鐮金浪,笑語飛揚;錄戶理冊,歇于星斗之下,歡歌盈壟。
冬訪貧家,共阿媽圍爐夜話,添糞旺火;送贈衣食,慰其凍寒之憂,溫徹心扉。
糌粑和雪,融隔閡于氤氳;藏語數言,通肺腑以誠摯。
民風之樸,勝讀萬卷;人心之堅,誠若金石。
俯身沃土,乃知生民疾苦之深;仰首雪山,方悟上蒼慈憫之厚。
“吾非教化者,實為受教之人”,每念及此,感喟尤深。
木屋聞嘆,猶記翁媼之聲;冷月照村,長存貧苦之盼。
承宏猷而引良種,試墾新田,謀產業之興;
沐黨輝而授書法,啟童蒙稚,助文教之昌。
秉囑托,清街巷,辦醫保,固民生之本;
揚正氣,立新規,敦民風,弘善治之魂。
力雖綿薄,幸有組織為倚,黨恩如煦;
更賴鄉鄰鼎助,同心戮力。
新屋炊煙起,終見微功;青稞垂首時,稍慰耕忙。
任期雖滿,歸期在望。
然則洮水浩浩,已融血脈;格桑灼灼,早烙心田;草原長風,猶縈耳畔。
加茂已非他鄉,藏胞早是至親。
情注此域,魂牽斯土。
銘黨策于雪麓,飲鄉情若甘霖。
感此深恩,志彌堅貞;聽黨號令,行愈篤勤。
愿化經幡揚云際,長佑安多之境;
誓為格桑映雪域,永報春暉之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