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幫扶單位聯合鎮衛生院上門為我做了體檢,還有同村年齡大一些的老人想住院但行動不便,安排了車把他們送到衛生院,我們打心眼里感激……”日前,甘肅省張家川縣胡川鎮73歲老人馬世珍說。今年以來,張家川縣各級黨組織聚焦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結合“群眾說事、干部解題”,持續開展“進百家門、訪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主題活動,搭建起了黨群、干群之間的“連心橋”。
賦能鄉村發展,助力產業振興
胡川鎮前梁村是典型的山區村,由于地形、地勢和地塊等因素制約,全村發展規模種植難以成型。省聯通公司駐村幫扶工作隊在前期調研、征求民意的基礎上,會同村“兩委”制定了三色堇種植計劃,多方爭取資金實施,不僅解決了前梁村單一的種植結構模式,還把農作物由一年一茬增加至兩茬,極大地提高了農民收入。通過三色堇種植,聯農帶農700多人次,發放聯農帶農資金7.3萬元,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4萬元。
據了解,“四百”主題活動以來,張家川縣1896名鄉村干部和幫扶隊員,走村入戶聽民聲、辦實事,解決了1195條群眾生產生活問題。緊貼全縣“4+2”特色產業發展實際,銜接爭取產業項目93個、資金900余萬元,扶持發展畜牧養殖、特色種植產業六大類45個小項,推行“村集體+合作社+農戶”模式,“黨支部領辦合作社”229個,新增村集體經濟收入446萬元。
加快鄉村建設,共繪秀美畫卷
“今年1月初,全村11戶搬遷村民由于自來水管道老化破損,導致地下自來水管被凍停水,駐村第一書記卜乾斌書記和工作隊員入戶走訪了解情況后,第一時間聯系縣水務局自來水公司派人修復地下管道150米。”張棉驛鄉周家村黨支部書記田文雪說。同時,村“兩委”組織村干部和黨員志愿者設立臨時集中供水點,為孤寡老人、殘疾人等困難家庭送水上門。冷凍寒天,技術人員仔細排查問題管道,進行設備更換和保溫施工,幫扶工作隊員和黨員志愿者熱情地送水服務,不僅解決了群眾吃水的燃眉之急,更溫暖了全村百姓的心。
“天河村60戶村民代表反映:他們承包的385畝土地在樊河對岸,過河耕種有困難。我們和駐村幫扶工作隊進行了實地查勘,了解到樊河天河村段秋、冬、春三季水面寬度約5米、水深約0.2米,夏季水面寬度約6米、水深約0.3米,平時村民種地全靠農用車過去,河底有大量鵝卵石,車輪易打滑,過河極不方便。在泄洪期,農用車不能過河,對面莊稼熟了也收不回來。特別是現在年輕人都外出務工了,在家種地的基本上都是年紀較大的老年人,過河耕地困難大且不安全,迫切需要修建方便群眾生產的便民橋。”恭門鎮黨委副書記付義宏說,為下功夫解決群眾這一生產難題,經駐村幫扶工作隊匯報單位省委政法委協調10萬元資金幫助村民修橋。如今,這座便民“連心橋”已建成。
優化鄉村治理,激發鄉村活力
“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不能只喊口號,而要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四百”主題活動以來,張家川縣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持續開展“和美鄉村”創建和村莊清潔行動,引導群眾愛護環境衛生、養成良好習慣。各級幫扶單位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從鄉村建設實際和群眾現實需求出發,巧借外力、發動內力,銜接落實鄉村建設項目150個,解決群眾路、水、房等基礎設施方面問題630條。
據介紹,“四百”主題活動以來,張家川縣各級黨組織落實“四議兩公開”和民主決策議事機制,通過村黨支部會議、村委會會議、黨員群眾代表大會和“群眾說事、干部解題”等平臺,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建議875條,排查化解矛盾糾紛信訪等問題827個,加強“倡導文明婚俗、抵制高額彩禮”宣傳引導,破解陳規陋習。同時,78個幫扶單位和142個駐村工作隊走訪慰問老黨員和困難群眾等1931人次,聯合有關職能單位組織開展送醫下鄉、健康體檢、文藝展演等活動229場次,惠及困難群眾5200余人。
恭門鎮天河村駐村幫扶工作隊協調修建群眾通往田間的便民橋。付義宏 攝
胡川鎮前梁村駐村幫扶工作隊指導村民種植三色堇。張彥軍 攝
龍山鎮連柯村開展“群眾說事干部解題”活動。竇彥君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