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法院大力弘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創設“一村(居)一法官”工作機制,兩級法院361名法官掛鉤全市133個鄉鎮1955個村(居),實現村居法官服務市域全覆蓋,將司法服務向源頭延伸、向基層延伸、向一線延伸。
聲入基層,共學共建聚民心
為解決高額彩禮的問題,龍巖市法院黨員村居法官化身“法律服務員”,宣傳新風尚。
武平縣城廂鎮梁野社區地處武平縣城郊,其中的幸福里小區是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小區,有40%以上的居民從武北地區遷來。而緊鄰它的金岸佳園小區也有50%的居民來自武北,是當地有名的“高彩禮”片區。
了解這些情況后,武平縣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長、掛鉤梁野社區的村居法官林慕升,經常到附近小區里和居民聊天,用法院辦理的典型案例告訴居民,高額彩禮并不是保障家庭幸福的秘籍,反而可能成為矛盾糾紛的導火索。
武北的居民聽得多了、見得多了,漸漸被當地低價彩禮的風俗給同化。住在金岸佳園的王阿姨幾年前從武北的桃溪鎮搬來,當年她兒子結婚給了女方20萬元彩禮,而前陣子她女兒結婚,只收了對方3.9萬元彩禮。
龍巖法院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組建“青年普法志愿者團隊”,運用以案釋法、動漫視頻等普法形式,利用鄉鎮圩天、開學季等特殊時間前往學校、鄉鎮、農村等地開展普法宣傳,解答群眾法律咨詢,提升村居干部學法用法能力,推動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心到基層,聯防聯治解民憂
“我們村委會前幾年因為道路施工欠某公司工程款,該公司申請執行,我作為支部書記是否會變成‘老賴’?”
“周法官,我村里有兩個年輕人在鬧離婚,父母向我們村委求助,請問你能幫忙做一做工作嗎?”
自從掛鉤姑田鎮的15個村居后,連城縣法官周玲經常接到各種法律咨詢或求助。幫助村委化解矛盾糾紛、為村民們解答法律困惑,已成為了她日常的一項基本工作。
整個龍巖市,像周玲一樣的黨員村居法官有287名,他們亮身份、踐承諾,聯動村(社區)網格員、微網格志愿者開展社情拉網摸排3755次,緊盯涉穩重點人重點事,強化日常會商研判,多方聯動評訪說理,及時消除信訪風險隱患。
龍巖市法院實施“黨員先鋒”工程,落實“村居法官+”解紛模式,聯合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市政協分別出臺工作方案、召開交流座談會,深化與46家部門行業的訴非聯動機制,與住建局等10余家單位建立在線訴調對接機制,開展重點行業領域訴源治理攻堅,開展金融、物業、林區、道路等系列楓橋創建,推動實現“行業糾紛行業解”。全市法院特邀233名代表委員為調解員,在中心鄉鎮設立67個代表委員調解工作室,代表委員參與訴前解紛1759件;依托退休黨員法官羅金釵“解憂便利店”等43個特色調解室,各部門行業568名調解員訴前成功解紛30315件。
2023年全市訴源收案、萬人成訟率實現“雙下降”,其中訴源收案系全省唯一下降地區,全市53個村居全年無訴訟案件;今年以來,婚姻家事、交通事故、勞動爭議等重點行業訴源收案同比大幅下降。
情系基層,實心實意惠民生
龍巖法院深化“黨旗在一線高高飄揚”“我是黨員我帶頭”等活動,村居法官履行走好群眾路線“八大員”職責,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隨著數字平臺經濟的快速發展,新就業形態的“蓄水池”“穩定器”作用愈發凸顯,依托互聯網平臺就業的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等新業態勞動者數量大幅增加,相應的勞動爭議、勞動糾紛數量也呈增長趨勢。
為此龍巖中院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構建“五聯四化”訴源治理體系,聯動市總工會、市司法局、市人社局建立“一中心兩庭三室N驛站”,打造勞動者維權解紛平臺,推動“一體化協同、一站式服務、一攬子解紛、一條線貫通”,實現“預、調、裁、審”全鏈條勞動爭議預防調處化解,做深做實勞動爭議源頭治理,形成了龍巖特色的“驛站楓橋”。
“以前來驛站,都是歇歇腳、喝喝水、充充電,現在不一樣了,這里還可以預約法律咨詢和糾紛調解。”外賣騎手小王高興地說道。
小王口中的“處處驛站”是龍巖城區里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為在路上奔波的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等勞動者提供了一個短暫休息、放松的場所。如今,“處處驛站”升級為“楓橋驛站”,融合工會、法院、人社、司法等力量,成為這些新業態勞動者高效便捷維權的快速通道。
依托“驛站楓橋”,輻射全市設立76處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以中心城區“10分鐘工會服務圈”為樞紐,將法律咨詢、法律援助、普法宣傳等法律服務向基層一線延伸,實現“小事不出驛站、維權就在驛站”。受理勞動爭議咨詢110余件,調解成功98件,追回勞動報酬5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