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忠(左一)和村民們。張國華 攝
在河北唐山遵化市馬蘭峪鎮的東南角,惠營房村靜靜依偎在清東陵的臂彎中。這里青磚灰瓦的滿族風格院落錯落有致,村民的笑臉掩映于花木之間。
誰能想到,這個獲評“全國文明村”“國家級森林村莊”的示范村,曾是被鄰村調侃為“馬蘭峪牛皮癬”的落后村?短短7年,是什么讓這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周建忠的答案樸素而深刻:“聚人心、強隊伍、靠自己!”
聚人心 用真情暖心
2018年,周建忠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邊是自己蒸蒸日上的企業,一邊是鄉親們的聯名請托和鎮黨委重托,最終,他選擇回村并高票當選為“領頭雁”,開啟了他的“二次創業”。
上任當天,周建忠立下“軍令狀”:“不改變村子面貌,絕不罷休!”然而,彼時的惠營房村,15米寬的主街被私搭亂建擠成兩三米寬的“羊腸小道”,村“兩委”班子渙散如沙,民怨積壓成山?!耙兇遄樱染廴诵摹R前嘧映蓡T都‘牛蹄子兩瓣子’,工作肯定干不好?!敝芙ㄖ伊⑾麓鍎铡八墓_”鐵規——標準公開、問題公開、進度公開、典型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隨后,他帶著村民外出“取經”,遍訪遵化先進村莊。當看到其他村子的變化時,村民們深受觸動:“別的村能干,咱們村一樣能干!”
回村后,村會計潘文魁第一個表態:“建忠,我看出來了,你是真心想改變咱村落后的面貌,是真想給咱村干點事,我信你,跟你干!”就這樣,想干出點事兒的村干部們決定以環境整治破局,首先拆除占道違建??蓜訂T令發出后,響應者寥寥。周建忠做了個“大義滅親”的決定,他帶頭掄起斧頭,率先砍向親叔叔家占道的十幾棵核桃樹。
這一斧,劈開了群眾的踟躕觀望。圍觀的村民紛紛議論道:“周書記動真格了!”當天,村里就砍倒了主街上六七十棵核桃樹,打響了環境整治“第一槍”。大家一鼓作氣,僅用了43天就拆除了違建90多處,清除垃圾3500立方米。
強隊伍 憑行動服眾
街道暢通了,村民心氣順了,但泥濘的土路仍是心頭刺。當時,村里的路幾乎都沒有硬化,村民笑稱“出門靠蹚,運輸靠扛”,群眾渴望修路的急切心情,讓村“兩委”班子再次下定決心——修路!
周建忠跑斷腿、磨破嘴,終于爭取來了9萬元的啟動資金,但這對于修路來說,只是杯水車薪?!板X不夠,我墊!”周建忠堅定地表態。眼瞅著快開工了,群眾卻并不買賬。開工當天,義務出工的群眾僅有7人。周建忠沒有抱怨,帶著村干部脫下皮鞋,換水鞋,開起三輪車和大家一起鏟灰、平整路面,他說:“干部干部,就得走在前作表率!”
或許是26名黨員干部日夜奮戰的身影,點燃了全村的激情,義工隊伍也逐漸從最初的幾個人,迅速擴張到三五十人。婦女們支起大鍋做飯,83歲老人付艷榮送來吃的,低保戶捐了500元。這場修路“戰役”中,涌現出無數感人場景,一條路修下來,群眾的奉獻折算超過200萬元。
修這條貫通惠營房村的水泥路,全村138戶幾乎戶戶出工出力。這條用雙手接力的“民心路”,更造就了男女老少齊上陣、全民參與的“惠營房模式”,形成了“艱苦創業、自立自強、創新發展、同心同德”的“惠營房精神”,還產生了“惠營房效應”,迎來了外村十幾批黨員干部參觀交流。如今,村里沒當過志愿者的人“都不好意思上街”,“一戶一志愿者”已經為常態。
靠自己 以自立生金
環境美了,人心齊了,如何讓錢袋子鼓起來?周建忠將目光投向村東南3畝垃圾坑。這個原本臭氣熏天的垃圾坑雖已治理,卻因積水而荒廢。周建忠帶領黨員干部反復論證,決定將洼地改垂釣園,平地建采摘大棚。
“不能讓土地睡大覺!”村“兩委”目標一致,集思廣益。最初,他們嘗試著種黃瓜、西紅柿等蔬菜,卻因技術匱乏,沒賺到錢。但村干部并未氣餒,主動請來鄰村花卉能手,并以“村集體出土地大棚、能手出技術苗木”的共贏模式,共同打造花卉產業基地。
有了“技術靠山”,周建忠和村干部終于可以放開手腳,出去跑項目、籌資金了。隨后,20多畝紫藤園拔地而起。垂釣園、紫藤園、采摘大棚,每年為村級集體經濟增收6.3萬元??粗~本上的數字,周建忠和村民們的心里都亮堂了。
盤活的不止土地,還有厚重的歷史?;轄I房村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村里深挖“文化金礦”,引入旅游公司合作,舉辦特色風情游園會,推行“黨支部+企業+農戶”的模式,鼓勵村民的農家院發展特色旅游項目。現在,村里的5戶農家院,年接待游客3000人,戶均增收超萬元。此外,村里還有20家精品民宿正在升級,計劃著打造“紫藤花下宴”等特色餐飲和網紅打卡點。村集體年收入從零突破到10多萬元,村民感嘆:“這都是黨員干部帶頭干、全村人齊心拼出來的!”周建忠也因此收獲了河北省“千名好支書”、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等榮譽稱號。
站在紫藤花架下,周建忠笑著說:“我的治村方法雖然很‘土’,但卻都是黨員群眾一鎬一锨干出來的‘真經驗’?!?/p>
本報記者 車婧
通訊員 鄧福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