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樹坪屋場上村民們的全家福笑臉墻。 華賢東 攝
7月30日清晨,湖南省瀏陽市永安鎮蘆塘村,薄霧在撈刀河畔未散,村民90歲的雷秀蘭娭毑(奶奶)已在楓樹坪屋場悠閑地遛彎。她路過的每一家門口,都張貼著132字的“三字經”村規民約,內容朗朗上口。村民夏成林笑著摘下黃瓜塞給老人:“嘗嘗鮮,墻矮一尺,心近一丈。”
三字經 化解人情債務
“過去村規八頁紙,村民翻兩頁就犯困!”蘆塘村黨總支書記劉玲向記者感慨。2021年,村“兩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將條文濃縮成24句方言“三字經”:“磚瓦柴,擺整齊”規范環境,“公益事,要積極”激發奉獻,“養禽畜,莫擾鄰”調和矛盾……句句押瀏陽土話韻腳,朗朗上口的韻律,讓村民們記得住、用得來,聊天時脫口而出。
“新村規民約的重點,除了普及新政策,還在于宣傳推廣移風易俗。”劉玲表示,紅白喜事一直是移風易俗工作的難題。村里紅白理事會成立后,第一件事便是邀請全村德高望重的老人齊聚村部會議室。當提議推廣“三字經”新村規民約和“壽宴簡辦”后,多位老人提出疑問:“我送出去6000元禮金,不辦豈不蝕本?”
“那我就帶這個頭!”70歲老書記文兆純拍桌說:“鞭炮吵得腦殼痛!省下錢給村道裝燈多好。”身旁80歲的胡俊良老人則掏出泛黃筆記本:“我也贊成,‘三字經’好記好用,我想了一句看能不能加進去:‘賀壽辰,旅游好;收人情,添煩惱’,要得不?”
更生動的案例,來自今年3月雷秀蘭的韶山之行。當紅白理事會理事長胡得勸90歲的她簡辦壽宴時,老人有些猶豫。胡得展開村規民約耐心解釋:“娭毑看這句‘敬老人、多陪伴’,辦酒的錢花在您自己身上不好嘛?‘人情債、害三代’,省下的錢,夠帶崽孫去韶山看毛主席像!”生日那天,雷秀蘭拿著全家在毛主席像前的合影向全村“炫耀”,這張笑臉照在村民群里刷屏了好幾天。
兩塊磚 撬動心中圍墻
從“三字經”出發,說老百姓聽得懂的話,做老百姓能理解的事,這種文明新風,已成為蘆塘村基層治理的底層邏輯。
楓樹坪屋場如今道路寬闊平整,文化廣場上花團錦簇,是村民們茶余飯后最好的公共活動空間。“剛籌備建設屋場時,可完全不是這樣。”蘆塘村黨總支副書記羅玄回憶,當年兩米高墻割裂鄰里,進村土路窄得連板車都卡輪。決定建設屋場的那個夜晚,村“兩委”干部在廣場上掛起汽燈,和村民們一起搖著蒲扇,開了一場屋場夜話會。
“拓路要各讓半米!”話音未落,現場頓時炸了鍋:“半米?我菜園削掉一壟蔥蒜誰賠?”“墻拆矮了雞跑誰家?”羅玄抓起兩塊磚砸進泥坑:“莫急!一塊磚24厘米,兩邊各讓一磚頭,車過就不刮后視鏡!”村民伸腳比劃著嘀咕:“早講‘讓一磚頭’嘛,這下明白了!”很快,楓樹坪屋場55處圍墻拆除,“降高透綠”讓私家庭院變成了共享的“綠色福利”。
更絕的是路口的“圍墻擂臺”。村里給出的設計方案草圖,村民們都看不懂。于是,劉玲帶領施工隊在屋場的十字路口,連夜砌起四堵“樣板墻”:竹籬笆透綠,木柵欄透光,青磚嵌花窗,石墩纏藤蔓。村民們紛紛走出家門評點,在路口便達成了統一意見。村民胡桂蘭摸著籬笆感嘆:“圖紙掛墻上腦殼暈,實物一擺全清爽!”
楓樹坪的路寬了,拆下的磚石在撈刀河邊壘成了休憩長凳。村“兩委”干部還請來攝影師,為全屋場150戶居民拍攝了全家福,村民們的笑容被定格在屋場廣場的中央。夕陽下,幾個年輕人圍著新裝的路燈商議:“無人機巡田埂,要不要添進村規?”劉玲掏出本子記下。旁邊的老漢笑道:“‘接地氣,得人心’,管用的法子,哪個不服咯?”
一園菜 見證德治傳承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在蘆塘村這片倡導文明新風的沃土,也孕育出了最動人的故事。
有著56年黨齡的老黨員于竹溪,十幾年如一日照料著比他小兩歲的鄰居于志強。于志強因智力殘疾,生活幾乎無法自理,每年的除夕夜,于志強都是于竹溪家團圓飯桌上的“家人”。2020年年底,身體日漸衰弱,加上妻子視力幾近失明,曾經精力充沛照顧別人的于竹溪,連自家的小菜園都無力打理了。
轉機發生在黨員們扛鋤進門的那個早晨。“竹溪叔,您護了志強叔十幾年,今天換我們接班!”半天時間,半人高的雜草被清除干凈,菜畦被修整得整整齊齊,嫩綠的辣椒秧苗栽了下去。幾十天后,辣椒掛果,黃瓜垂藤。連家里的衛生間,都給裝了適老扶手。
昔日的小菜園,如今立著“德治傳承園”石碑,新栽的樹苗系滿紅綢,每根綢帶寫著村民手書的家風誓言,奉獻精神在村莊里的新老接力中長青。
“法治、自治、德治、智治,這是我們蘆塘村總結形成的‘四治融合’體系。”據劉玲介紹,近年來,蘆塘村通過引導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覆蓋群眾4000余人次,解決民生問題300多件。“我們剛舉辦了孝親敬老文化節,這也是村里連續第11年開展這項屬于老人們的文化活動。”
發展越來越好的家鄉,也吸引了不少村民回鄉就業、創業。如今有160多位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村級集體經濟也突破了50萬元,文明創建有了更堅實的物質支撐,蘆塘村也一步一個腳印,繪就著“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美好畫卷。
本報記者 華賢東
通訊員 李波 盛元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