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泗涵(右二)在向陽鄉黨員志愿服務驛站為游客進行旅游線路講解。閆安慶 攝
2024年7月,我踏上黑龍江省嘉蔭縣向陽鄉雪水溫村的土地,成為村黨總支書記助理。彼時村口的老楊樹郁郁蔥蔥,誰也沒想到,半年后,這片被冰雪覆蓋的村落,會因一場“破圈”的冬季旅游嘗試,成為央視鏡頭里的“網紅村”。
初到村時,我發現近年來村里的民宿產業發展很快,可是旺季很短,只有夏秋季時依托毗鄰茅蘭溝國家森林公園的地緣優勢能迎來幾波客流,村民守著綠水青山,卻掙不到“四季錢”。我跟著村書記在村內走訪,聽民宿老板抱怨:“一到冬天,院子里的雪能堆半人高,村邊的黑龍江凍住了,生意也跟著‘凍’住了。”
去年秋天,我在整理村里檔案時,發現了村名的由來——早年這里林木茂密,伐木工人常在此歇腳,“雪水烹茶,溫暖筋骨”,且黑龍江水流經此處形成旋水渦,經口口相傳有了“雪水溫”的諧音,便有了這個特別的村名。看著泛黃的檔案照片,再望望冬季空蕩蕩的村落,一個念頭從我腦中冒出來:能不能把村里的“冷資源”變成發展的“熱產業”,讓冬季也“火”起來?
去年11月,雪水溫村召開村“兩委”會議,我試探性提出在村內搞冬季旅游項目的想法。大家有些猶豫:“咱沒經驗,搞砸了咋辦?”我把這些天調研的思路分享出來:“咱有森林冰雪資源,還有‘雪水溫’的文化故事,游客來了,能住民宿、玩冰雪,還能聽老一輩講山間往事,嘗試一下總沒有錯!”經過村“兩委”的研究討論,大家最終一致同意試一試。借著鄉村振興相關政策扶持的東風,鄉黨委為支持我們村民宿旅游發展爭取到了資金,在村內打造冰雪圍墻3000余米,建設了糧囤、二龍戲珠、漁船等各類造型的雪雕景觀,輔以風格各異的彩燈裝飾,讓游客沉浸式感受冬季火熱的“雪水溫情”。
為了打響名號,我和包村干部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把籌備過程拍成短視頻,上傳到鄉里的公眾號。沒想到,一條“雪水溫村要搞冬季旅游啦”的視頻,被網友轉發到社交平臺,評論區里不少人留言“想去東北小村過個冰雪年”。
去年底,雪水溫村冬季旅游正式“開門迎客”。首批游客中,有攝影愛好者、親子家庭,還有從南方特意趕來的“冰雪迷”。我跟著村民當起“向導”,帶游客鉆林海、滑冰道,聽老黨員講在山里跑山的故事。游客們住著民宿火炕,吃著村民做的粘豆包,在社交平臺曬出“雪水溫奇遇”,讓這個邊疆小村的流量“爆”了。
更驚喜的是,“爆改村莊,讓鄉村‘流量’變‘留量’”節目還登上央視,讓雪水溫村成了名副其實的“網紅打卡地”。今年春節前后,村里的民宿天天有客,村民們笑著說:“往年過年只能歇一歇、聚一聚,今年游客‘一窩蜂’來,咱就盼著這股客流‘別斷流’!”
潑天的“流量”也讓村里的“土特產”找到了更多出路。向陽鄉自產面粉、大豆、榛蘑、玉米等裝進了游客的后備箱,商超店鋪銷售額增了三成,村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在雪水溫村的這一年,我見過凌晨4點的星空,也踩過沒膝深的積雪;聽過游客的歡呼,也接過村民遞來的熱乎烤紅薯。從“想破局”的忐忑,到“成網紅”的欣喜,我明白了這片土地從不缺故事,缺的是讓故事“活”起來的人。我們到村任職選調生,就是要當那個“講故事”的人,把“冷資源”焐熱,把“流量”變成“留量”,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秦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