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工作見到實效,內蒙古烏拉特前旗積極推行“小田并大田”改造工程,以大佘太鎮佘太村為試點,打造“小田并大田”示范點,實現節水增效、農田增量、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
為破解農業節水瓶頸,佘太村黨支部按照規模連片、整體推進建設思路,明確目標任務、試點范圍,成立由鎮村黨員干部為組長和成員的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為試點工作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
“我們給村民算了一筆賬,過去的耕地東一塊西一塊,澆水、施肥、除草、打藥要來回跑,費時費力,現在散田變整田,方便管理,耕作成本也降下來了,每畝總成本能降低60元左右?!辟芴妩h支部書記張泉龍說。
佘太村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動員全體黨員、種植大戶開展入戶走訪,同步開啟線上答疑?!熬€上+線下”配合,圍繞村民們的并田顧慮、互換協商不一致、利益沖突、用水矛盾等進行調解,讓村民由“要我并田”變為“我要并田”。截至目前,佘太村頭份子組189戶農戶,采取地塊“肥瘦”搭配的方式,把不同等級的土地分配到戶。
“并田后,我家之前的6塊地成了一整塊,增加了畝數不說,按今年每畝1600元的價格把地都流轉出去,收益也增加了。”看著改造后的田地,黨員王繼先很高興。
在做通群眾思想工作后,佘太村以“支部+農戶+分配”的生產聯合經營模式,將原有的4500余畝小塊耕地集零為整,統一平整田壟,合并成4800余畝的大田塊,并按機電井位置將“大田”劃分為6大區域,設置區域組長,負責統一管理,進行集中流轉、標準化種植。通過科學種植、現代化管理,做到農業節水控水、提高糧食產量、解放村民勞動力,壯大集體收入。
“以前用水一畝地一般得用12個小時,通過‘小田并大田’方式,澆水畝用時平均不到6個小時,真正達到節水增效增值的目的?!贝筚芴側舜笾飨?、包村領導閆向東介紹。
規整土地的同時,佘太村改善了田間的水利設施,以此緩解灌溉高峰期供用水矛盾,并通過調整滴灌帶布局,12套水電雙控設備平均為4800余畝耕地進行澆水施肥,分擔作業壓力,較“散田”澆灌每畝可節水約60立方米,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目前,4800余畝耕地已全部流轉,主要用于種植青貯玉米、高粱、辣椒等相對節水的作物,通過優化種植結構,減少地下水開采量,實現地下水資源與農業生產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下一步,烏拉特前旗將以大佘太鎮佘太村“小田并大田”改造工程為基礎,挖掘深度節水控水的新舉措、新成效,推動農田向“優質、集中、連片”轉型,助推全旗農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