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哲淇(中)和村干部慰問困難群眾 受訪者供圖
一眨眼,我在湖南省邵東市佘田橋鎮宜唐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快8個月了。8個月來,很多小事都蘊含著滿滿的收獲。
去年深秋,全鎮醫保收繳進入沖刺期,我遇到了村里著名的“釘子戶”老曾。當我遞上宣傳手冊,他忽然情緒激動,將宣傳單一把塞回來,“又要交錢!交的錢又用不上,今年住院花了2000多塊都報不了!”到嘴邊的政策解讀,我一時竟說不出口了。
“為什么報銷不了?”解決問題是最好的宣傳。回到村部,翻開一摞票據,我終于找到了老曾2024年的繳費記錄收據,才發現,是他繳費時間碰上系統調整,沒有及時同步信息,導致無法結算。弄清情況后,我立即將情況跟老曾解釋,并爭取部分延期報銷。
在鄉村工作,自己并不是冷冰冰的政策“傳聲筒”,村民們需要的是有耐心、有溫度的交流。那些被貼上“釘子戶”標簽的村民背后,往往都有一個個未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里就藏著解鎖鄉村治理的鑰匙。
解決問題首先要發現問題,了解真實的村情民意。沿著這個工作思路,我時常攥著記錄本走村入戶,與村民們圍坐一起,用心傾聽“煩心事”,竭力轉化為“順心事”。
去年11月底,我走訪時,無意看到一戶土磚房,我敲開房門,黑暗中,老人佝僂在灶間,“柴火燒了有黑灰,快出去說”,寧大爺著急揮開空中飄著的草灰,拉著我來到院子里。離開時我瞥見他床上單薄褪色的被子,鼻頭發酸。后來借著村里慰問困難群眾的契機,我們特意抱著嶄新的棉被,帶著米油慰問物資,把東西交到老人手里,他用粗糙的手摩挲著被面暗紋,眼眶也濕潤了。
這種與村民們之間的溫暖故事,也讓往日尋常的工作有了斑斕的色彩。對我而言,這不是單方面的“送溫暖”,而是雙向聯通的“情感光纖”。村民們難以啟齒的“生活暗角”,都是鄉村治理中的“高亮坐標”,也是我工作中最重要的發力點。
莫哲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