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鑫(右)與村里的孩子們。(泉柳村村委會供圖)
5月的傍晚,晚風輕拂。“小李姐姐,快來看!這是你送給我的照片,我把它裝裱起來啦!”12歲的家馨像一只歡快的小鹿,蹦蹦跳跳地跑了過來。照片上,泉柳村錯落的屋頂映著火燒云,我們站在一起,對著鏡頭露出燦爛的笑容。照片右下角歪歪扭扭地寫著:“和小李姐姐第一張合照”。
看著這張照片,我的思緒飄回到了8個月前。彼時,我初到湖南省寧鄉市橫市鎮泉柳村擔任黨總支書記助理。這些孩子就像一群怯生生的小麻雀,跟在身后悄悄打量我這個“外來的姐姐”。現在,他們已然成了我的“小尾巴”,放學后把村委會門口的石階坐得滿滿當當。
還記得當時,一個孩子沮喪地說:“小李姐姐,期中考試我語文只考了70分。但是我已經很認真去學了。”我暗下決心,要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的困難。在村兩委的支持下,我們重建了兒童之家。每天放學后,兒童之家就成了我和孩子們學習的小天地。
我陪著他們一起在書里遨游,共同翻開《稻草人》,感受葉圣陶先生筆下那個充滿悲憫與善良的世界;一起閱讀《小王子》,在奇幻的星際旅行中,尋找愛與責任的真諦。“小李姐姐,這道題怎么做呀?”“小李姐姐,我讀到這段不太明白……”一個個問題讓我看到了他們心中知識的小樹正在茁壯成長。
立夏后的傍晚,微風輕拂,夕陽的余暉灑在田埂上,這里是我們天然的課堂。晚飯后的散步時間,孩子們總會圍在我身邊,眼中滿是好奇,聽我講述城里的事。“小李姐姐,大學是什么樣子的?”“小李姐姐,你坐過飛機嗎?”一個個問題拋向我時,我就會打開手機相冊,給他們看長江畔的黃鶴樓、大學課堂上同學們熱烈討論的場景。孩子們看得著迷、聽得入神。
這種學習并不是單向的,我也會趁機向他們請教鄉間的智慧。我讓他們給我講村里的故事:哪個山頭野櫻桃最多,哪里的風景最好……在這種你來我往的交流中,我不僅了解了鄉村的點滴,更看到了孩子們眼里的世界越來越大。
閑暇時光,我總會拿著相機在村里四處拍照。孩子們對我的相機充滿了濃厚的興趣,總是一窩蜂地圍過來。剛開始,他們只會傻傻地對著人拍,但很快,他們就學會了構圖,懂得了光影的運用。我整理照片時,發現了幾十張以村委會為背景的作品。從不同角度拍攝的村務公開欄,掛著風鈴的值班室,還有趴在窗臺上偷看的麻雀……每一張照片都帶著童真的視角,仿佛在訴說著孩子們對這個村莊的熱愛和關注。
在泉柳村的第八個月,我越發認識到基層工作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一件件在日常相處中的小事。正是這些小事,讓我在與孩子們相互陪伴的溫暖中,默默在泉柳村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悄然發生著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