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娘,您光伏補助的錢到賬沒?”近日,河南省蘭考縣紅廟鎮(zhèn)李莊村駐村第一書記周正一一邊仔細翻著政策落實本,一邊親切詢問。這一幕,是蘭考縣駐村工作的尋常縮影。
近些年來,蘭考縣創(chuàng)新推行駐村干部政策落實一本賬、每天早起一小時、幫扶一個主導產業(yè)、每年爭創(chuàng)一顆星、健全一約五會的“五個一”工作法,明任務、壓擔子,讓廣大駐村黨員骨干干有方向、抓有目標。
夏武營村是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有蔬菜種植的傳統(tǒng)。然而,品種少、銷路窄一度是村民們的心病。“俺種的菜品質沒的說,可有時候壓手里,真讓人頭疼!”種植大戶張發(fā)田在村民大會上的話,戳中了許多菜農的痛點。
群眾的愁心事,就是駐村工作的切入點。為解決品種單一、渠道不暢等問題,縣農業(yè)農村局駐村工作隊利用部門優(yōu)勢,邀請省市科研院校專家來村開展農技知識培訓,推廣優(yōu)質品種。
為打通銷路,村“兩委”干部與商超簽訂直供協(xié)議,開通蘭考—北京新發(fā)地農產品直通車,利用電商平臺、直播帶貨等方式拓寬銷售渠道。投入90萬元建成保鮮冷庫,構建“種植+冷藏+銷售”的全鏈條模式。如今,夏武營村年產蔬菜超24萬噸,年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2024年村集體經(jīng)濟達到23.7萬元,帶動村內、周邊800余戶村民就業(yè),人均年收入達3萬多元。
“看,咱這魚,肥著呢!”走進南彰鎮(zhèn)川里村,陽光灑在池塘上,成群的魚兒在水中追逐。誰能想到,這片生機盎然的景象,在幾年前卻是另一番模樣。由于缺乏管理,幾處坑塘逐漸淪為垃圾傾倒點,不僅影響村民生活,更存在安全衛(wèi)生隱患,成了村容村貌的一塊“瘡疤”。
改變,源于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決心。通過多次召開村民大會,干群齊心協(xié)力對坑塘進行摸底排查和升級改造。改造完成后,又集體制定了詳細的承包經(jīng)營方案,將村內35畝閑置坑塘流轉給養(yǎng)殖能手,一年村集體經(jīng)濟能增收9萬元。有意思的是,偌大的魚塘,魚兒一天天肥碩,塘邊卻看不到任何防護網(wǎng)。
“用不著那東西!”村民們笑著說,“我們有村規(guī)民約,大伙兒心里都有桿秤,誰會動那心思!”從“無人看管”到“無需看管”,變化的背后,是村規(guī)民約的硬約束和鄉(xiāng)風文明的軟實力。
“以前一到晚上就黑漆漆的,都不想出門,現(xiàn)在路燈亮了,出門亮堂堂的!”儀封鎮(zhèn)東老君營村的李連升指著新裝的太陽能路燈,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前段時間,縣委宣傳部駐東老君營村工作隊在日常走訪中發(fā)現(xiàn),許多路燈因為缺乏維護,燈罩破損、線路老化,已經(jīng)徹底熄滅,部分還亮著的路燈光線也十分微弱,夜間照明盲區(qū)較多。
“這種狀況不僅給大家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還讓村子的治安存在隱患。”駐村第一書記董懷國說。說干就干,董懷國帶著工作隊和村“兩委”干部,積極向上級爭取項目資金,安裝150盞太陽能路燈。從勘察標記、組織施工到驗收亮燈,工作隊全程跟進,僅用一周時間就讓全村亮了起來。
駐村干部以群眾的“需求清單”為“履職清單”,辦成了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實事,讓駐村工作真正“駐”進了群眾心里,助出了發(fā)展實效。
通訊員 朱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