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雄安新區大力推廣“四加”黨建模式,即“頭雁+雛雁”“組織+機制”“三清一綠+四業并舉”“和美新農村+雄安新農人”,探索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雄安路徑。
以“魂”凝心,
錘煉過硬隊伍,打造鄉村振興“主力軍”
優化頭雁隊伍,實現“有能人”干事。實施“領頭雁”工程,定期開展鄉村振興“擂臺比武”,組織村黨組織書記走村觀摩、互學互促,持續提升村黨組織書記履職能力,激勵形成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促進鄉村振興重點任務落實落地。實施農村后備干部“雛雁培育”工程,組織三縣鄉鎮黨委廣開思路、廣納賢才,利用春節、中秋節等集中返鄉探親時機,通過召開座談會、親屬動員、上門邀請等方式,吸引在外能人、退役軍人、離退休干部、返鄉大學生、致富能手等回村發展,現已儲備1800余名優秀年輕人才,為農村發展注入新生力量。
提升帶富能力,實現“有本領”干事。聚焦不同主題,組織村黨組織書記赴上海、杭州、衢州、寧波等先發地區開展專題式全覆蓋培訓,全面提升基層干部思想政治素質、引領發展能力和服務群眾水平。加強村干部、年輕黨員、農村致富帶頭人培育,與中國農科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建立人才交流培養機制,在容城縣賈光鄉王家莊村建立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常態化“擂臺比武”,組織村黨組織書記走村觀摩、互學互促,激勵形成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促進鄉村振興重點任務落實落地。對影響力強、政治素質高、發展思路廣的村黨組織書記所在村選為現場教學基地,邀請其開班授課,傳授經驗,充分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
健全激勵機制,實現“有激情”干事。將職務補貼與農村干部管理考核掛鉤,真正實現獎優罰劣。建立健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獎勵制度,提高農村干部人身意外保險保額等。通過明確的制度保障,切實提升農村干部整體待遇,激發干事創業熱情。
以“實”固本,
建強村級組織,夯實鄉村振興“壓艙石”
四級書記聯動構建牽頭抓總工作體系。把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作為縣鄉村書記黨建述職評議重要內容,形成新區抓縣、縣抓鄉,鄉抓村,一級對一級負責,一級幫一級解決問題,一級為一級作出示范的工作格局。
強化黨建引領,推動先進更前進。通過建強組織體系、提升黨群服務中心功能、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等舉措,產生一批“四個美好”典型村,形成以點帶面的示范效應,有效帶動城鄉一體化發展,連續4年推動“美好鄉村、美好社區、美好生活、美好未來”建設。新區財政每年專列獎補資金,撬動吸引各級各類資金投入鄉村,重點扶持了設施農業、荷葉加工、鄉村旅游、倉儲物流等100余個強村富民項目。
“軟弱渙散”整頓實現后進變“后勁”。由縣級領導包聯,全面剖析、找準“病灶”,“一村一策”制定方案,建立全員聯動、精準施策、鞏固長效三項機制,三縣縣委書記帶頭抓,縣委組織部部長直接抓,鄉鎮黨委書記一線抓,職能部門合作抓,駐村干部攻堅抓,2024年如期完成年度整頓任務,研究解決社會治安等問題20個,協調投入各類資金600余萬元,促進村集體增收150余萬元。
以“聯”聚力,
壯大集體經濟,點燃鄉村振興“新引擎”
跨區黨建聯建擴大朋友圈。打破省市區域界限,構建雄安-濰坊跨區域黨建聯建機制,將壽光蔬菜產業發展優勢與新區政策區位優勢緊密結合,合作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項目,建設“賈思勰·新農人行動”人才服務站,進一步深化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人才交流等領域的合作。組織開展河北雄安—上海金山跨區域黨建聯建暨“家門口致富倉”項目,合作實施“家門口致富倉”食用菌智慧種植項目,引入先進發達地區創新、科技、資源要素,種植市場效益較高的金耳、秀珍菇等菌類,首批7個大倉穩步運營,平均每倉每月利潤2萬元,二批10個致富倉正在規劃建設中,破解了村集體土地資源不足、發展模式單一的瓶頸,實現村集體增收、促進群眾就業兩贏局面。
村企黨建聯建合力促振興。將村企聯建作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有力抓手,發揮新區參建企業多、央企國企多、資源條件好的獨特優勢,推動企業優勢和鄉村資源深度融合,繪就“你搭臺來我唱戲,彼此成就促發展”的和美畫卷。安新西里街村與湖南陽雀湖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河北雄安陽雀湖西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設以“陽雀湖辣椒”為主的現代農業果蔬產業群項目,占地1100畝,總投資約1.2億元,果蔬年產值2800余萬元,帶動周邊村民500余人就業,2024年村集體收入達到450萬元。
“強村富民”工程激活發展新引擎。大力實施“強村富民”工程,開展“工坊富農”“金融惠農”等行動,打造富有地方特色、務實管用的“創富工坊”,幫助2100余名村民就業,有效帶動村民增收、企業增效、集體增富。集聚組織、人才、產業、生態等各類要素,推進強村富民走上快車道。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推廣“黨支部+龍頭企業”、黨支部領辦創辦合作社等模式,支持運用市場機制創新拓展利益聯結共同體,依托白洋淀淀泊風光、田園景色、鄉土文化、紅色資源,大力發展創意農業、倉儲物流、荷葉加工、鄉村旅游等業態,實現一二三產業一體化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