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左三)走訪村民家中。(富位村村委會供圖)
張欣(右)到脫貧戶家中走訪。(富位村村委會供圖)
張欣(左)在抖音號中宣傳政策。(富位村村委會供圖)
2024年8月,我滿懷憧憬踏入河北省保定市淶水縣胡家莊鄉富位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剛到村時那句拘謹的“我是新來的張欣”仿佛還在村委會梁上打轉,如今鏡頭對準蘿卜園時,村民紛紛擠進畫面喊:“小張,在咱村賬號里給講講新政策唄!”
作為城鄉規劃學專業的選調生,鄉村對我而言并不陌生。工作前,我已在心中描摹過許多遍自己那些嶄新的想法必能迅速解決村里棘手的難題。然而當我參加村里的第一次會議,一場驟雨澆熄了心火。當時正值防汛季,村黨支部書記李維簡單介紹了我,便與村干部討論防汛要點與繁雜村務。這個1000多戶、4000多人的大村,事務繁雜遠超我想象。陌生的名字、待解的問題、棘手的事項如同紛亂的密碼,在我耳邊嗡鳴。我坐在角落,被一股巨大的無力感淹沒,仿佛自己成了這喧鬧漩渦中一葉無用的浮萍。會后,我在宿舍窗前徘徊良久,最終還是把“引進人才、延伸產業鏈、構建文旅業態、合作教育機構發展研學”等想法向李書記和盤托出。李書記點醒我:“你的想法很有意義,但對于富位村來說需要做的變動太大,有些成本太高,雖然后續收益可能大,但眼下咱村還不敢賭這個可能性。你得從小處著手,慢慢地讓大家信你,這些想法才有可能落地生根。”這番話,讓我猛然想起備考時讀到的“把申論寫在大地上,把面試答在群眾中”。
第二天,我帶上筆記本重回會議室,不再當旁觀者,而是努力捕捉那些陌生名字的線索,將會議討論的要事記下;會后揣著筆記穿行街巷,走進一戶戶農家,將紙上的符號還原成田間地頭的面孔。防火巡查時,我整日在萬畝蘿卜園中穿行;防汛值班,我在村委會一待就是一夜;醫保登記、燃氣排查……汗水浸透了筆記本的紙頁,田野里也終于印滿了我沾滿泥土的足跡。當我最終完成全村1000多戶江水置換工程的水表入戶花名冊,并將所有調研資料整理成冊時,村干部們投來贊許的目光。陌生的名字與面孔漸漸化為親切的鄉音與笑容,我也慢慢在富位村扎下了根。村干部們遇到事情會問我:“小張,這事兒你怎么看?”
富位村以白蘿卜種植為主,幾年前,富位村的白蘿卜遠銷40多個城市。然而近兩年由于市場原因,蘿卜價格波動,村民辛勞卻收獲無幾。同村“兩委”反復商議后,最終在胡家莊鄉政府的支持下,我們建立實驗田,引進四個新品種,并開設了抖音賬號“富位村那些事兒”。蘿卜成熟前,我們在賬號里宣傳移風易俗,講解燃氣安全。還特別開設了“村暖行動派”欄目,每月為村民辦件實事,如今年6月份,我們為富位小學捐贈了文具和體育用品……點點溫暖匯聚,干群關系在無聲中悄然拉近。如今視頻播放量已悄然突破20萬,賬號中真實的日常像種子播撒——只待蘿卜成熟時,這條用心鋪墊的網上銷路便可徐徐展開。
在村大半年,又一次蹲在田埂上,手指輕輕拂過蘿卜嫩綠茁壯的葉子,手機里抖音后臺的播放數據扔在躍動。我再次想起那句“把申論寫在大地上,把面試答在群眾中”。原來大地上的“申論”,非在紙頁間,而在用雙腳丈量過的田埂,用汗水澆灌的幼苗,在村民舒展的笑紋間;那場最深刻的“面試”,亦不在考場的方寸間,而在每一次深夜調解的燈火里,回響在每一聲“小張”的親昵呼喚中。紙上理想,終須深扎泥土,方獲蔥蘢生命。
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