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河北唐山樂亭縣姜各莊鎮前鄭莊村皮影傳承基地,兩位婦女手持刻刀,正專注地在光滑的驢皮上精心雕琢著皮影。
“你在雕哪吒?”記者好奇地問。“是的。”48歲的張秀娟告訴記者,她是前鄭莊村皮影培訓班里的首批學員之一,“以前我靠種地過活,是村書記請來皮影傳承人,教我們雕刻皮影。”
據村黨支部書記劉永東回憶,4年前的前鄭莊村,沒企業、沒特色、沒資源,全村17畝機動地承包費都不夠付路燈電費。面對這份貧瘠的家底,他不停地問自己出路在哪。轉機出現在2021年,姜各莊鎮憑借樂亭大鼓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這一消息讓村黨支部書記劉永東和原第一書記王瑩深受啟發,他們敏銳意識到,同為“冀東三枝花”之一、但陷入發展困局的樂亭皮影,也有戲了。
“何不把皮影做成產業?”這個想法讓兩人的眼中瞬間燃起了希望之光。村干部立刻著手調研,全縣盤下來,只有14個人會雕刻皮影。他們決定利用周末時間,開車請老師進村,教婦女們學習皮影。然而,產業從零起步談何容易?
“剛開始,大家都覺得皮影雕刻是個手藝活,沒有基礎干不了,不愿加入,好不容易湊了6個人。村里還沒錢請老師、買原材料,費用都是劉書記自掏腰包墊付的。”王瑩說,樂亭皮影雕刻十分復雜,需經過選皮、畫稿、雕刻等24道工序,她們日復一日在0.3毫米厚的皮面上練習,逐步雕出了花鳥魚蟲和神話人物。頂著壓力,經過半年培訓,6人全都學會了。
“雕久了才明白,每個皮影都是獨一無二的。”張秀娟說,一次,她在雕刻一個七分側臉、沖天鼻的人物像時,手一抖刻刀偏了,竟在人物面部留下了意外線條。她心想:完了,這張皮影毀了,半天的勞動成果也白費了。待她放下刻刀,仔細端詳這“失誤”之作時,卻驚訝地發現,那面部輪廓竟與王瑩有幾分神似,眼神同樣靈動。這給了張大姐靈感,她將錯就錯,嘗試著將偶然的創作發展為新技藝,在皮影上雕刻現實人物。
王瑩笑著指著一個皮影頭像說:“你看,這就是我。現在他們參展都帶著‘我’呢。”此后,村民們學著從現實生活里每一張鮮活面孔中汲取創作靈感。她們的作品在傳承傳統皮影精美細膩特質的同時,融入了生活的真實情感。隨后,村里順勢推出了“私人訂制”服務。
就這樣,前鄭莊村的皮影產業逐步成型:2022年7月,成立樂亭縣瀅影文化傳媒工作室,注冊“影韻鄉園”商標;同年,被授牌國家級非遺樂亭皮影傳承基地;2023年,獲評“河北省一村一品精品示范村”。
面對稍有起色的產業,村“兩委”絲毫不敢大意,他們反復研究“守正”“創新”雙輪驅動,在產品開發上,大膽突破,推出皮影畫、書簽、掛飾等文創產品,打造手工“國潮”爆款。市場拓展上,他們瞄準抖音、快手、淘寶、天貓等平臺,讓皮影走進直播間、掛上“小黃車”,還紛紛化身“主播”直播帶貨;線下,他們與縣內旅行社、皮影表演團接洽,實行“訂單制”運營,帶作品“趕大集”、參加展銷會,與文旅部門合作開發研學路線。截至目前,村里已售賣皮影作品1200余幅,其中100余幅作品遠銷韓國等地。
值得一提的是,皮影文化產業模式的設計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即由村里提供原材料,婦女們閑暇時雕刻,成品由村里統一銷售,村民按件領手工費。現在,村民收入增加了,村級集體經濟每年也有20萬元左右的收入。
皮影產業,讓前鄭莊村的村民腰包鼓了,也讓傳統文化“活”了起來。現在,每天晚上村民都會圍坐在皮影基地,或雕刻皮影,或排練皮影新劇目。“村里正謀劃打造皮影伴手禮和盲盒,我們要讓皮影飛得更遠。”劉永東說。
村民正在雕刻皮影。車婧 攝
皮影作品。( 前鄭莊村供圖)
皮影作品。( 前鄭莊村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