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黔南州堅持圍繞基層基礎“強雙基”,聚焦鎮村領導班子的班底、本領、擔當三個維度,州縣一體聯動,著力構建研判儲備、培養鍛煉、關愛激勵“三位一體”班子建設體系,著力加強鎮村班子建設,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研判準、調整優、儲備足,保持過硬班底。立足現階段工作推動,著眼換屆人選準備,打好主動仗。一是研準問題抓提升。結合“排隊抓尾、雙整雙創”,對標“五個基本”和“五個看”,對鎮村逐一過堂,綜合研判確定167個后進鎮村黨組織班子,由縣級領導領銜包保整頓提升。常態化開展鎮村班子建設專項調研,采取“一鄉一表”分析研判模式,具象化分析鄉鎮領導班子年齡、性別、專業、經歷、黨派、民族等功能結構。立足“三個適應”(現有干部隊伍能否適應工作崗位、能否適應班子結構需要、能否適應基層群眾期盼),根據鎮村區位、定位、崗位特點和專業、產業需求進行分類研判,確保分析研判更加科學精準。二是聚焦短板抓調整。嚴格鄉鎮黨政正職資格條件關、人崗相適關、黨風廉政關,在原則上保持正職隊伍穩定的基礎上,對少數不能勝任現職的作出調整。督促縣級建臺賬、建機制,通過專項調研、屆中研判等方式,動態掌握鎮村班子成員現實表現情況。2024年,對33名履職不佳、表現不好的鎮村干部及時調整更新。如,甕安縣通過建立清單式推進、定期調度、源頭把控三項機制,2021年換屆以來,優化調整鄉鎮領導班子成員63人,形成領導班子年齡梯次配備、經驗能力互補、來源渠道廣泛、性格氣質相容的良好結構。三是拓寬視野抓儲備。著眼換屆時“有人可用”,把儲備“可選之人”的工作抓在前、抓精準。各縣(市)針對鄉鎮班子,提出關鍵崗位歷練一批、上臺階提拔使用一批、成熟近期可提拔使用一批“三個一批”干部名單400多名。如,平塘縣建立優秀干部儲備庫,配備“90后”黨政正職11名、95后副科級干部11名,擇優儲備正科級優秀年輕干部32名、副科級優秀年輕干部98名、科級以下優秀年輕干部204名。針對村級班子,采取從現任村“兩委”班子成員中納入、村內致富帶頭人、發展合伙人、能人熱心人各類人才中推薦、本鄉本土大中專畢業生中物色、在外優秀人才集中回引、機關企事業干部下派“五個一批”方式,村均儲備村級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2名到3名。如,惠水縣濛江街道漣江村以鄉情為紐帶,把在外從事建筑行業的致富帶頭人方偉感召回村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帶動村里發展“稻+蛙+魚”生態融合種養殖產業,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21年的8萬元增加到現在的29萬元。
集中訓、外派學、一線煉,錘煉過硬本領。按照“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原則,多途徑多渠道提高鎮村干部履職能力。一是請師入校,“關起門”集中訓。堅持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理論實踐雙向發力、長班短訓全面覆蓋,采取州級示范培訓、縣級重點培訓、鄉鎮兜底培訓的方式,圍繞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鄉村振興、基層治理、基礎黨務等專題,對基層干部分層實訓40900余人次,不斷提升基層干部能力素質。如,龍里縣主動改變傳統的干部培訓模式,通過邀請鄉鎮黨委書記、村黨組織書記等基層干部進黨校上講臺分享經驗、交流心得,讓干的人講給干的人聽,在受訓干部中引起較好反響。二是外聯資源,“送出去”跟著學。充分用好中央“三部委”掛職、東西部協作等平臺資源,通過組織點名、單位推薦、對口選派等方式,先后選派329名年輕干部到經濟發達地區掛職鍛煉、跟崗學習,著力拓展干部視野、增長才干。有計劃有組織選派471名優秀村(社區)干部跨省跨州跨縣異地跟崗學習,達到“強一個帶一群、強一批帶一片”的效果。如,荔波縣小七孔鎮黎明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黎先浩從銅仁市江口縣跟崗學習后,返村創辦紡紗廠,帶動周邊60余名婦女在廠務工,年銷售額40余萬元。三是聚焦一線,“放下去”實踐煉。堅持把基層作為干部政治歷練、實踐鍛煉成長的主陣地,注重選派年輕干部到“四化”部門、信訪維穩、土地征收等一線實踐鍛煉。如,全州持續選派186名干部到鄉村振興重點鄉鎮、經濟發達地區掛職鍛煉。惠水縣、羅甸縣通過選派干部到“四化”部門、信訪維穩、土地房屋征收等一線實踐鍛煉,干部綜合能力素質得到了全面提升。注重選派村級后備力量到縣鄉機關、項目基地、村服務窗口,參與村級事務、產業發展、鄉村治理、服務群眾等工作,通過“手把手”幫帶和制定“個性化”培養計劃,幫助提升基礎性事務工作能力和為民服務水平。今年州里重點選派120名左右優秀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到省內外先進村跟崗學習、開拓視野。
抓激勵、強保障、重關懷,激發過硬擔當。堅持大抓基層鮮明導向,把著力激發基層干部想干事、愿干事的主觀能動性貫穿基層基礎“強雙基”的始終,讓基層干部有“干頭”更有“奔頭”。一是逐步拓寬晉升渠道,把“小希望”變成“大盼頭”。樹立重基層、重實績、重實干導向,持續加大從“五方面人員”選拔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力度,選拔6名優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進入鄉鎮領導班子,將定向村(社區)干部招錄(聘)鄉鎮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年齡放寬至40周歲、學歷放寬至大專,從優秀村(社區)干部招錄(聘)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72人。二是規范提升待遇保障,把固定工資變成彈性收入。建立村干部崗位與等級相結合的薪酬體系,按照村“兩委”正職、副職和文書3種崗位,每個崗位設12級,薪酬隨等級系列逐級增長。村干部、社區工作者月均報酬分別增加500元、400元,分別達5307元、5163元,村、社區每年辦公經費分別增加2萬元、2.4萬元。應繳盡繳為村干部繳納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住房公積金。建立村集體經濟利益分配激勵機制,村干部可享受集體經濟經營性純收入10%到30%的分紅獎勵,不斷提升村干部崗位吸引力。如,龍里縣灣灘河鎮翠微村2024年集體經濟共分紅19.8萬元,7名村干部人均分紅3243元。三是著力強化精神關懷,把“外推力”變成“內動力”。持續加大對基層干部評選表彰力度,推動5名鎮村干部(含任職、掛職、駐村)榮獲全國、全省人民滿意的公務員,28名村黨組織書記獲得省級以上黨內功勛榮譽表彰。強化對基層干部生活上關心,多措并舉解決基層干部后顧之憂。如,貴定縣對夫妻雙方均在基層一線工作的干部,在配偶進城、子女就學等方面給予傾斜和照顧。長順縣制定《長順縣“雁歸興順”實施辦法(試行)》,從制度層面著力解決鄉鎮領導班子成員異地分居難題,用組織的關懷給干部減壓力、卸包袱。
楊進 羅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