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廣西岑溪市大隆鎮大峽村“00后”后備力量梁銳詩,熟門熟路地敲開村民韋月蘭家的門。“韋大娘,粟米收成不錯吧?上次申請的產業補貼到賬后,肥料錢是不是寬裕些了?”他一邊嘮著家常,一邊麻利地在筆記本上記下大娘念叨的灌溉渠清淤需求。
這個剛走出大學校門不久的小伙子,如今能熟練說出全村61戶脫貧戶的家庭情況,成為村民信賴的“貼心人”。他的蛻變,正是去年以來,岑溪市實施村級后備力量“雙千計劃”的生動寫照。聚焦明年村“兩委”換屆,岑溪市以“儲備35歲以下、大專以上學歷后備力量各1000人以上”為目標,著力構建一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村級后備力量隊伍。
一村一策 精準選苗
“以前最頭疼邊遠山區村、空心村找不到合適的苗子,現在路子寬了!”岑城鎮黨委組織委員吳佩燁說。過去,部分村“兩委”成員年齡偏大、思路不廣,個別偏遠村甚至面臨“選人難”的問題。破局關鍵在精準開門納才,岑溪市聚焦各村村情實際,按需“開方子”。
山區村、邊遠村打好“鄉情牌”,重點瞄準本村走出去的大中專畢業生、在外務工經商人員、退役軍人等,利用春節、清明節等返鄉高峰,一對一聯絡動員,號召他們反哺家鄉。產業特色村瞄準“專業牌”,對筋竹鎮黃金百香果、水汶鎮六堡茶等特色產業突出的村,優先吸納相關專業返鄉大學生、種植養殖能手、農產品經紀人和電商運營能手。空心化較重的村打出“回引牌”、“聯合牌”。一方面,加大對本村在外優秀青年的回引力度,給予更貼心的服務;另一方面,探索鄰近村資源共享、人員聯育,讓后備力量在相鄰村輪崗鍛煉,拓寬視野,緩解單個村后備力量不足的困境。
筋竹鎮黃茅村的陳泳綺,就是看準家鄉黃金百香果產業升級的好前景,帶著資金和市場渠道回村創業,并主動加入后備力量儲備庫。“我有銷路,能幫鄉親們的‘黃金果’賣得更遠、價更好!”在她的帶動下,筋竹黃金百香果從零星試種發展成連片產業,規模超過1萬畝。
目前,岑溪市后備力量動態儲備庫已有2660人,35歲以下占46.6%,大專以上學歷占51.3%,涵蓋返鄉大學生、退役軍人、技術能手等8類群體。
田間地頭 精心育苗
選好苗子,更要育壯苗子,岑溪市把培養課堂扎在田間地頭。
導師領路傳幫帶,每名后備力量都配上了“成長導師團”——1名鎮包村黨員干部、1名駐村第一書記、1名村“兩委”成員。導師們手把手教方法、傳經驗、解難題。“調解鄰里糾紛,光講政策條文不夠,得先耐心聽他們‘倒苦水’,找準心結在哪。”在梨木鎮雙元村,駐村第一書記梁立鵬帶著后備力量陳麗婷處理宅基地糾紛,現場教學,經過實戰,陳麗婷感覺“做群眾工作更有經驗了。”
產業一線壓擔子,讓后備力量在特色產業發展主戰場“墩苗”。水汶鎮良乃村的彭玉成,跟著村黨總支書記一頭扎進新建的六堡茶種植基地,從土地流轉到引進良種茶苗,再到學習套種技術,他全程參與。“原以為種茶就是挖坑下苗,沒想到大有學問!”彭玉成在茶香里摸到了基層工作的價值。
攻堅克難試身手,今年“竹節草”臺風期間,波塘鎮龍田村后備力量劉石蘭主動請纓加入防汛隊,跟著村干部排查隱患、轉移群眾。面對屋后塌方仍不愿撤離的老人,她耐心勸說,幫著收拾行李,安全護送到安置點。“經此一仗,小劉跟群眾打交道更溜了!”村黨總支書記黎雪豎起了大拇指。
放手使用扛大旗,岑溪市鼓勵后備力量獨立“挑擔子”。梁銳詩在大隆鎮大峽村就獨當一面,負責全村的防返貧動態監測。他跑遍30個村民小組,精準核對數據、更新幫扶臺賬,還幫村民申領了產業補貼。“從怕出錯到得心應手,本事是練出來的!”他信心十足。
后備力量已成為岑溪市村級工作的生力軍。今年以來,他們累計參與調解矛盾糾紛320余起,協助推進產業項目78個,收集并解決群眾訴求1200余條。
長效管理 動態儲苗
“小唐,這半年你參與工作較少,群眾評價一般,要調整出儲備庫了。”今年年初,波塘鎮組織委員對容坡村的后備力量唐金德說明情況。唐金德因忙于自家生意,無暇顧及村里工作,最終被調整退出。
為避免后備力量一選了之、備而不用,岑溪市建立定期分析研判機制,每半年由鎮黨委牽頭,結合幫帶老師評價、群眾測評、工作實績等5個維度,對后備力量進行“全面體檢”。
評價體系既看顯績也看潛績。除了參與項目數量、解決問題多少等量化指標,還設置群眾滿意度、政策熟悉度等定性指標。對于表現不佳者,岑溪市不搞一刀切,而是先預警后調整。今年上半年,有38名后備力量收到預警通知書,由幫帶老師重點幫帶;經幫帶仍無起色的15人,被及時調整退出。缺額通過新一輪推薦選拔補充,確保儲備庫總量穩定、質量提升。
“動態管理不是篩掉人,而是‘選出尖’。”岑溪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對表現突出的后備力量,按程序進入村“兩委”班子。(通訊員 梁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