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弓(中)在為孩子補習功課的休息間隙。(烏尊村村委會供圖)
2022年冬,我從新疆藝術學院畢業,在阿克蘇地區庫車市哈尼喀塔木鄉當選調生,任烏尊村黨支部委員。3年來,我的腳印留在了喀拉玉吉買社區的磚縫、巴扎村的杏樹林、烏尊村的戈壁路。我看到了村民趙丹在攤位忙活時的笑臉、帕爾哈提大叔贊許的目光,也感受到了小阿麗米熱在“紅色印記館”背誦詩句的深情。
第一次看到趙丹阿姨,她蹲在社區衛生所走廊啃干馕。丈夫突發疾病癱瘓在床,自理能力差的兒子小王躲在墻角搓著衣角,這個家庭的困頓讓我們揪心。我多次跑醫保局等部門,并在網格員老阿卜力克木的幫助下,完成了審批流程,把3.2萬元醫療救助金送到她手中。趙阿姨攥著我的手說:“娃,你比親娃還貼心啊。”
她兒子小王是個23歲的小伙,因口吃不愿和人交流。我跟著農機站師傅學開拖拉機,故意在平房區“熄火”十幾次,終于逗得小王笑出聲:“張哥,我試試?”后來,我和小王倆兄弟曬成“銅豌豆”,我們在沙哈古的原野里飆車。再后來,他逐漸開朗,還買了拖拉機,我陪他申請了拖拉機補貼,他載著農資進進出出,干著一個當地男人應該干的活兒,連路邊的沙棗樹似乎都在搖晃著鼓掌。
趙阿姨刺繡技藝精湛,她的刺繡攤成了庫車南湖夜市的一個網紅店。
村里9歲的小姑娘阿麗米熱有先心病,我一直惦記著。去年,我協調庫車市紅十字會等部門為小姑娘發起眾籌,32天時間,籌集到12萬元手術費。成功手術后,阿麗米熱激動地叫我“哥哥”。
翻翻筆記,在到村任職的日子里,這樣的小問題,我一共解決了130個。
基層宣講是我的一項重要工作,為讓宣講多元化、接地氣,我將唱歌、舞蹈、器樂演奏嵌入,增強宣講實效。
第一次想到這么個創意,得益于庫車薩瑪瓦爾舞等“非遺”項目傳承人帕爾哈提,他看我“有些文藝資質”,主動收我為徒,教我熱瓦普琴演奏。此后,我將熱瓦普演奏引入宣講,聽講的人興趣一下子就高漲起來。后來,帕爾哈提將他的“寶琴”贈送給了我。
在巴州草原氈房里的一次宣講中,78歲的哈薩克族牧民阿依古麗大嬸聽完我的演奏和宣講后,也激動地拿起我的熱瓦普琴彈起了《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柯坪縣鄉村,當我用熱瓦普琴彈奏唱起《映山紅》,玉爾其鄉艾買提大爺和一眾鄉親也用還不太熟練的漢語跟唱起來。
我的師父帕爾哈提得知這些,感嘆“琴送對了人”。
慢慢地,我成長為自治區優秀宣講員,500場宣講,遍布田間地頭、馬背氈房、龜茲小巷。
我還是哈尼卡塔木鄉紅色印記館的講解員。“各位爺爺奶奶,這是1958年朱德元帥來到庫車慰問洪澇災害的一張照片。”在紅色印記館,我對參觀者詳細介紹。坐在輪椅上的布海里且木奶奶摩挲著展柜玻璃,用維語哼唱著《東方紅》,這首歌是她在黨 50年不離不棄的陪伴。
后來,布海里且木讓她的孫女艾斯瑪加入了我發起的“紅領巾講解員”培訓課堂。幾個月下來,艾斯瑪能熟練講述劉胡蘭等英雄人物的故事。
庫車的特產是小白杏,小白杏的維吾爾語意思是白色蜂蜜。作為一名在庫車工作的選調生,今后我愿做一顆小白杏,為當地人民奉獻最持久的甘甜。張開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