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進程中,部分農村地區由于多重因素疊加出現“空心化”,常住人口越來越少。孩子去鎮上甚至縣城上學,家長陪讀也住進了城鎮,年輕人大學畢業后大多選擇在城里工作,常住人口很少的“小村”不斷出現。一些村子常住人口一兩百人,個別村常住村民只有幾個人。農村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差距拉大。在有些地方的農村,常住人口只有戶籍人口的三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現象在城鎮化進程中,可能會長期存在,這對農村基層治理和村干部隊伍配備提出了挑戰。
農村人口減少,是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正常現象,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仍在不斷演進。但如果對農村的管理和治理跟不上正常的變化,就會出現“不正常”。例如,有些地方常住人口跟戶籍人口的數字差距巨大,但配套村“兩委”干部、網格員、協管員、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等仍然按照戶籍人口配備,未作相應調整。有的地方還因項目推進,加派了包村干部等力量,造成疊床架屋、人浮于事。
“村里人不多,日常事務不多,會議、匯報、檢查倒也不少。”一位基層干部如是形容。一些地方村級工作經費“撒胡椒粉”,反而滋生了“保崗位”傾向,甚至出現了“混崗吃飯”的懈怠狀態。如果再疊加“小村”常有的干部選拔難、黨員管理難、組織生活開展難,黨群陣地利用率低、資金使用績效低、村級治理效率低等問題,可能導致基層治理活力下降,出現“十羊九牧”的尷尬。
近年來有些地方已經注意到這一問題,并開始進行針對性調整。有地方通過科學測算,按照“常住人口不超過戶籍人口的1/3”或“常住人口不到200人”等標準,撤并整合一批小村。但只是撤并整合仍然不能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即使在調整之后,這個有8000個村的地區,仍有約500個“小村”存在崗位設置與人口數量不匹配情況,需要優化配置。
“空心化”的“小村”管理力量配備須引起重視,適時調整、系統治理。
首先,要開展一輪全面摸清底數行動。以村為單位,梳理常住人口、治理事務、干部職責,為崗位配置提供真實依據。只有把底數摸清楚,才能科學安排、精準施策。
其次,堅持“該多的要多、該少的就要少”的配置原則。忽視微觀單元的差異性,會導致新的資源浪費,對人口多、任務重的村莊,應適度增加崗位、加大投入;對治理任務輕、人口少的村莊,則要探索發展“以強代弱”“村居聯建”“一人多崗”等新模式,優化網格設置,提升治理效能。
再次,還要差異化保障村級組織運轉經費和村干部報酬,改變“干多干少一個樣”,優化激勵機制。可從人口結構、經濟發展、治理效能等維度確立觀測指數,將行政村劃分成多檔,分檔確定辦公經費、服務群眾專項經費和村干部報酬,并推動村級組織分類管理和村干部專職管理。
當然,不能簡單以人口多少、“一刀切”式壓縮人員。部分偏遠村莊雖小,但承擔著生態保護、邊界管控、特殊群體照護等功能,仍需保留必要力量。治理資源要用在刀刃上,而不是數字上。要加強頂層設計,系統謀劃“小村”綜合治理、動態管理,從實際出發合理配備管理資源。 周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