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中午,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姚村鎮西邵村村民張天保的家。老張正在做揪面片,炒了4個雞蛋做西紅柿炒蛋澆頭。“上個月領了75個雞蛋,還剩一些,得加緊吃。”
“免費雞蛋每人1天1個,20日,我們又要發蛋了。”村干部張新燕接過話頭說,有些村民不用冰箱,村里半個月發一次,讓大家都吃上新鮮雞蛋。
張新燕給雞蛋供貨商打了一個電話,確定了運蛋車到達的具體時間,又把這次可以領蛋的人的名字核實了一遍:1560人。
在西邵村,雞蛋不僅是村民們的福利,還是撬動鄉村治理的一根杠桿。張新燕拿出6月20日雞蛋發放統計表,每個村民名字的后面,都對應著網格員、片區長的評分。評分每少1分,每次就要少發3個雞蛋。
2021年,在外經商的王志忠擔任新一屆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有感于村里有些人舍不得買雞蛋吃,他尋思給大家發福利蛋,同時從“雞蛋”破題治理。
少發幾個雞蛋,是大事嗎?“事關面子,也算大事。”王志忠說了這樣幾件事。
村里有兄弟兩人,因為新建房子窗戶開哪里的問題鬧了矛盾,妯娌倆爆發了一場“罵戰”,引起很多村民圍觀。村“兩委”按照星級文明戶評選規則,將兄弟兩家的“星”等從5星降到4星。
少一顆星,每人每月就少了6顆雞蛋。“我心里其實很在意的。”老二在家跟妻子一合計,主動改掉了窗戶位置。但由于彼此還在冷戰中,兩家人不說話。
沉默著過了30天,雞蛋發了2次,老二家9口人少發了54個雞蛋,老三家5口人少發了30個雞蛋。“妯娌各自找到我,要求恢復雞蛋數。”王志忠說,“我一口答應,要恢復很簡單,你倆得和好,在全村消除吵架影響。”
于是,妯娌倆紅著臉,手拉著手,從村委會走回了各自的家。“看她倆手拉手,真有點可愛。”王志忠笑著說。
村上兩戶人家翻建祠堂,沒有報備,還和鄰居起了沖突。鄰居一怒之下,把祠堂的玻璃砸碎了。按規定,村“兩委”把這3戶人家的雞蛋也減少了。雞蛋一少,他們的壓力就來了,違建戶重新完善了建房手續,砸玻璃的這位也作了道歉。在少發了2個月雞蛋之后,這3戶的雞蛋恢復了。
“還有1戶人家,女兒離婚后剛回村時,彩禮十幾萬元沒退,在‘雞蛋壓力’下,她妥善處理了彩禮。”王志忠說,雞蛋不值多少錢,但雞蛋是個風向標,撬動了大治理。
村里有8戶人家的偏房各自多占了8平方米的集體土地,2戶人家老宅各自多占了1分宅基地,都是主動退出的。退出后,村集體種上了普羅旺斯西紅柿。
為給村民留足“反躬自問”的時間,西邵村還將全村分5個片區,每次發雞蛋有意發上2天半,以促進整改。
村里的星級文明戶管理規定,半年每人還可以獲得一袋白面;年終每人可獲得4斤豬肉、10升油、10斤大米、50斤白面等獎勵。算下來,一年的村民福利支出高達130萬元。
130萬元的“生意”,讓采購成了大事。為保證質好價優,村“兩委”有專人負責采購,專人監督,走規范的招投標程序,并建立出入庫制度,不讓中間環節藏貓膩。
一些臨時采購的水果,也是貨比三家,盡量和大企業做生意,直接在產地拿貨。雞蛋量最大,經過這幾年的比選,現在選擇了清徐縣的一家養殖場,穩定供貨。
王志忠說,村里提高了村民福利,但反對鋪張浪費、互相攀比,規定村民的紅白喜事就吃4菜一湯。
治理變革的基礎,是產業的蓬勃發展。2021年前,村里依靠閑置土地流轉,爭取項目資金建成40個溫室大棚,租給農戶種蔬菜。現在,農戶每個棚子總收益5萬元,總產值300萬多元。而去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也超過了400萬元。
“大棚二期建好后,預計總的經營性收入在2000萬元。那時候,我們發雞蛋就更有底氣了。”王志忠說。
張天保的午飯做好了,他用筷子撥了撥金燦燦的炒雞蛋:“雞蛋質量沒話說。”
本報記者 周靜文
通訊員 李向陽 趙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