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年人應自找苦吃”的文章俯拾皆是,廣大作者們紛紛響應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的回信號召,暢談青年人必須吃苦。先苦后甜,是中國人自小耳熟能詳的道理。然而在日益浮躁的當下,何為苦、何處尋苦的文章卻寥如晨星。口號喊得震天響,不如實地闖一闖。“苦”不僅僅在基層實踐中,也沉淀于久經考驗的歷史流沙中,昭示于當代青年人斗霜傲雪的行動宣言中,藏匿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一招一式下。廣大青年要深刻領悟總書記的諄諄之言、殷殷期望,于咀嚼苦味中砥礪復興之志、有為之器、篤行之力,不負時代、不負韶華,跑出青春“加速度”。
“苦”從滄桑歷史“尋”,品百年大黨篳路藍縷之“艱苦”,涵養“臣心一片磁針石”的“復興之志”。百年前,中國的近代布滿深重苦難,是一群目光堅定、神情堅毅、熱血澎湃的有志青年,在一葉紅船中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如驚雷劃破暗夜,給暮靄沉沉的舊中國帶來希望的光芒,而后與困難角力、與阻力對壘,戰風斗雨、闖關奪隘,克服不利條件爭取到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中國共產黨從“小小紅船”到“巍巍巨輪”,青年始終以“將新火試新茶”的態度肩負時代責任和使命,用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動,青春的創造,推動中華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青年興則國家興。面向未來,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新時代青年要做強國棟梁,堅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奮斗。要從黨史學習教育中,參透中國共產黨領導確實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選擇,我們走的社會主義道路確實是一條必由之路。要厚植家國情懷、涵養進取品格,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以奮斗姿態激揚青春,不負時代,不負華年,做“心中有黨,腳下生風”的新時代愛國青年。
“苦”從奮斗故事“尋”,品新時代青年斗霜傲雪之“甘苦”,淬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篤行之力”。武漢疫情,青年們披上“紅馬甲”、穿上“白大褂”,挺身而出奮戰在抗疫一線;鄭州暴雨,青年們筑起防洪墻,以肉身搏激流,與洪水較量;北京冬奧,青年志愿者在寒冷的冬夜輪班值守,運動員們不畏強手、頑強拼搏、為國爭光。新時代中國青年以“敢擔當”拓寬天地,以“能吃苦”披荊斬棘,把很多“不可能”變成了“一定能”。李大釗說:“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行動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礪。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迫切需要青年們煥發勇爭潮頭的精氣神,提振擔當實干的精氣神,堅定信心、埋頭苦干、勇毅前行,勇挑重擔、勇克難關、勇斗風險,主動投身到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去,多經歷“風吹浪打”,多捧“燙手山芋”,多當幾回“熱鍋上的螞蟻”,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劍,在矛盾沖突面前敢于迎難而上,做“心中有民,肩上有責”的新時代擔當青年。
“苦”從工匠精神“尋”,品大國尖兵磨礪玉成之“辛苦”,砥礪“名高折桂方年少”的“有為之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練就過硬本領。”這樣的本領,不局限于飽讀詩書,學習新知識新思想,也在于“專精尖”的行業本領。正是有一個個青年工人苦練本領、精益求精,擰好每個螺絲、焊好每個接頭,爭當“青年崗位能手”,才能讓“中國制造”走向世界;正是有一個個青年農民精耕細作,用科學技術為糧食增產、為土地增效,才能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正是有一大批90后、00后挺身而出,奔赴抗疫一線,才能筑起疫情防控的“銅墻鐵壁”,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這些在各自領域努力奔跑的青年,用個人鮮活的青春夢想,匯成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的宏大敘事。廣大青年工作者要立足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加強學習,要真正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要如饑似渴、孜孜不倦學習,既多讀有字之書,也多讀無字之書,做“心中有志,手上有招”的新時代進步青年。(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豆莊鎮人民政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