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清晨,剛出伏的蘇州依然暑氣蒸人。白塔西路的荷花市集早已人頭攢動,攝影師們按下快門,捕捉著太湖荷農的質樸勞作畫面,記錄下年輕人打卡花市的時尚身影。
“十元一張,包出片,可精修。”才7點多,記者剛踏入市集,就被一位熱情的攝影師招呼上了。拍照儼然是游客打卡荷花市集的“標配”。不一會兒的工夫,記者一行竟遇到了十多位招攬生意的攝影師,市集的火爆可見一斑。
每天清晨,太湖東山、西山的荷農便挑著竹筐,裝滿凌晨新采的荷花和蓮蓬,趕往位于蘇州市白塔西路的荷花市集?!敖峡刹缮彛徣~何田田”,在這個方圓不足百米的荷花市集中,80多個攤位荷香彌漫,吳儂軟語,本地市民與外地游客絡繹不絕,荷農和拍客各顯其能,好不熱鬧。
來自吳中區東山鎮吳巷村的朱阿六老伯,家里有12畝荷塘。每天午夜零點,他就伴著月光去太湖里采荷,兩個多小時能采差不多200株。荷花越早到市集就越搶手,為了趕上第一班“荷花專線”,朱老伯凌晨兩點鐘就要去鎮上候車。生意好時,一天能賣上千元。
“看年輕人扎的花好看又好賣,我們也學著這么干?!?1歲的朱老伯最近在向年輕人學扎花技巧。在這片荷香四溢的市集上,許多來自東山鎮、金庭鎮的農戶都面臨著“賣花難”:老農戶用的還是傳統的荷葉包法,一束荷花只能賣10塊錢,一天下來也只能賣兩桶花;年輕人憑著創意花藝,靠著獨特的造型一束30多元,還好賣,讓老農戶們也想學學新手藝,為荷花增值。
荷農們的期盼,很快得到了回應。了解到農戶需求后,蘇州市委組織部會同吳中區委組織部,聯系當地的園藝企業,將免費花藝課直接送到了村里。8月17日,在吳中區東山鎮潦里村和金庭鎮東蔡村的“海棠紅·幸福里”點位,花藝師肖竹筠為30多位荷農上了堂課,從配色、包裝到營銷技巧一一傳授,通過層次搭配和創意設計,普通花束變身時尚花禮,實現產品附加值提升。
“荷農想學,我們就組織資源送課下鄉??紤]到荷農干活要早睡早起,特地把課安排在下午?!碧K州市委組織部相關處室負責人介紹。本次培訓還制作了視頻課程,由村(社區)黨組織推送給荷農及其家人,方便大家可以隨時觀看、提升技藝。
“種了十幾年荷花,從沒想到還能這樣賣!”東山鎮新潦村的鄭老伯越學越興奮。來自三山島的朱阿姨更是主動當起了“二傳手”:“島上不少人也賣荷花,我學了回去教他們,大家一起賺錢!”
75歲的沈秋云是吳中區金庭鎮東蔡村的荷農。以往她賣的是最傳統的荷花品種,只會用荷葉包扎,價格低、銷路差。這次聽說村里來了花藝師,她特意“請了假”來學,如今已經掌握好幾種花束造型,一天能賣兩三百元。
這場悄然興起的“花藝革命”,不僅讓荷農掌握了新技能,也為傳統農業注入新活力。過去,東山鎮的荷花多以批發或粗加工為主,利潤微薄;如今通過花藝加持,荷農們逐步轉向主題花束、荷花文創等高附加值產品,甚至帶動了“坐船采荷”體驗游等鄉村旅游項目。
為了減輕荷農搬運負擔、改善出行體驗,當地還及時新增2條助農專線,分別為從東山首末站至地鐵1號線木瀆站專線,以及東山首末站至白塔西路荷花市集往返專線。
從開通“荷花專線”允許荷農挑擔上車,到組織花藝培訓提高產品競爭力;從設立“暖心驛站”為荷農提供飲水、藥品等防暑物資,到常態化設置黨員志愿服務崗維持秩序、協助搬運——一系列暖心服務正一路護航荷農“賣花路”,也讓夏日的荷花市集不斷煥發新的生機。
本報記者 倪懷成 朱秀霞
通訊員 于宙 實習生 魏昕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