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并大田”是破解土地細碎化的重要路徑,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相結合,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有效舉措。筆者所在的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張官營鎮,近年來立足地方實際,實踐多種“小田并大田”與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度融合的創新模式,并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推行辦法,為地方農業現代化發展、糧食產能提升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
具體而言,張官營鎮黨委、政府堅持系統性思維,自上而下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一是鄉鎮黨委、政府成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和土地糾紛調解仲裁機構;二是村級配備土地流轉信息聯絡員,建立村級土地流轉服務中心,負責引進大戶或企業;三是建立健全政策引導機制,建立了土地流轉考核機制,多管齊下推進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
圍繞“小田并大田”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融合目標,張官營鎮創新構建“項目驅動、主體引領、村民自治”三位一體推進體系。通過“項目驅動型”整合模式,統籌資源要素;依托“新型經營主體引領型”流轉并塊模式,激活土地效能;借助“村民自治協商型”互換模式,凝聚群眾共識。多元路徑破解了土地碎片化難題,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筑牢根基。
一套“組合拳”下來,張官營鎮農業生產面貌發生變化,部分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升級,在耕地質量、生產效率、農民收入等方面都取得明顯成效。然而,實踐中也暴露出多重困境。比如,存在政策宣傳與協商機制不完善的問題,導致農民對土地權屬調整、收益分配的疑慮難以消除;尚未形成“財政引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格局,資金缺口制約了土地整合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深度融合;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延包政策與“三權分置”改革的協同性不足,土地經營權流轉的規范性和穩定性仍需強化。
面向未來,筆者認為需構建系統性政策解決方案。一是強化農民主體地位,完善“村民議事會”“一事一議”等民主協商機制,通過“確權確股不確地”等創新模式保障農民財產權益;二是創新利益平衡機制,設立省級“小田并大田”專項基金,創新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同時,推廣“農田建設+產業開發”一體化實施路徑,通過土地整治增值收益反哺建設成本;三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土地經營權抵押融資、入股分紅等配套制度,培育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經營主體;四是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構建“黨建+網格化”管理機制,運用數字技術優化土地確權登記、項目監管流程,推動政策執行與群眾需求精準對接。
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吳營村村委會主任助理 吳明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