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浦北訊(通訊員 龍思思 譚瑞坤)“往后說起自己的鄉土人才身份,可都是官方蓋章認定的。”浦北老樹陳皮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梁才永笑道。
今年以來,廣西浦北縣著眼破解鄉土人才“有本事卻缺認可、想干事卻少支持”的痛點,出臺鄉土人才認定和管理辦法,明確生產型、技術服務型、經營管理型等4種類型鄉土人才認定標準,抓實選育管用鏈條,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精準識才,泥土里面挑“金苗”。“糧食種植面積達30畝,年出欄生豬2000頭以上、肉雞5萬羽以上……”浦北縣立足本土產業發展實際,把4類人才認定標準細化為30條“硬杠杠”,突出“扎根鄉土、服務振興,注重實效、突出帶動”導向,打破學歷、資歷、職稱等條件限制,從政治素養、經濟效益、示范效應等方面予以考評,在非遺傳承人、涉農企業經營管理能人以及種植養殖大戶等重點人群中選拔認定100名鄉土人才。目前,百名鄉土人才累計聯農帶農1000余名,帶動增收200萬元。
靶向賦能,政策春雨潤“新苗”。聚焦鄉土人才發展需求,從科技服務、稅費減免、教育培訓等14個方面制定“政策包”,幫助鄉土人才把產業做大、本事練強、路子走寬。積極搭建水果產業人才傳承工作站、陳皮科技小院等交流合作平臺,推動鄉土人才經驗互鑒、難題共解、抱團發展。“我們的合作社享受殘疾人創業增值稅減免等政策,已獲稅費減免超200萬元。省下的錢投進技術改造,養殖自動化率一下提到65%,效益也大大增長了。”縣桂鳳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何裕權介紹。
“鄉土人才是鄉村振興一座寶貴的‘富礦’。”浦北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鐘遠才表示,下一步縣里還要把鄉土人才認定的網撒得更寬,讓更多藏在泥土里的“土專家”站上舞臺,在沃野上大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