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夜晚,暑氣未消。廣西陸川縣烏石鎮陸河村九隊,李隊長家門口早已圍坐滿了鄉親。駐村工作隊隊員羅志勇沒拿話筒,也沒設講臺,清了清嗓子就用一口濃重的“啀話”開講:“作為黨員,要時刻把群眾急難愁盼放在心上……”帶著田埂氣息的話語隨晚風飄遠,把黨的新精神悄悄送進了在場每一位黨員的心里。這充滿“泥土味”的場景,正是陸川縣“鄉音黨課”在基層生根發芽的生動寫照。
農村黨員教育怎么擺脫“念文件、劃重點”的老套路?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如何真正落到田間地頭?面對這些基層治理中的常見難題,陸川縣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以“鄉音”為橋、以“黨課”為媒,打造“鄉音黨課”品牌,讓黨的聲音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
要讓黨課入腦入心,首先得讓內容對路、講師對味。陸川縣創新推出“雙軌并行”的講師隊伍建設模式,配套“點單派單”機制,精準對接基層需求。一方面,從縣內外請來黨校教師、專家學者組成“專家講師團”,30名核心成員個個理論功底扎實,確保黨的創新理論講得清、講得透;另一方面,在村里“挖寶貝”,把老黨員、致富帶頭人、優秀村干部等“田秀才”“土專家”請出來,組建150人的“鄉土講師團”,他們熟悉村情民意,講政策能結合“身邊事”,說理論能融入“家常話”。基層“點單”提需求,縣鄉“派單”配講師,兩支隊手拉手、互補位,讓黨課既見高度又接溫度。
“起新房是好事,但動工前得辦齊手續,可不能蠻干!”在烏石鎮龍化村下排屯的燈光球場上,村黨總支書記李榮初結合村里建房的例子,把宅基地政策講得明明白白。這樣的黨課,從不在會議室“端著講”,專往村民家門口、田埂上、古樹蔭下鉆。講師們盤腿坐在板凳上,用方言俚語嘮嗑,把鄉村振興政策、惠農補貼、實用技術,都轉化成“一聽就懂、一學就會、一用就靈”的家常話。抽象的理論成了看得見的身邊事,高深的政策成了摸得著的實惠,黨的聲音自然就穿透了“最后一公里”。
“這黨課聽得進、用得上!”龍化村黨員李華軍算起了“明白賬”,“之前不清楚種糧補貼咋申領,聽課后第二天就去辦了,現在錢都到賬了。”這樣的反饋,道出了“鄉音黨課”的實效。
自推行以來,全縣180余名黨員教育講師下沉村屯,開展宣講260余場次,覆蓋164個行政村(社區),帶動1.3萬名黨員干部掀起理論學習熱潮。更難得的是,“講”和“做”擰成了一股繩——講師們邊講政策邊聽民聲,當場記下群眾的急難愁盼,回頭就盯著辦。截至目前,310余件煩心事得到解決,從宅基地糾紛到灌溉渠修繕,樁樁件件都辦到了群眾心坎上。
如今在陸川,“鄉音黨課”不僅是黨員教育的新載體,更成了干部群眾的“連心橋”。黨的聲音順著鄉音傳得遠,干部的腳步跟著民心走得實,基層治理的活力在這一來一往中越發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