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過鄉村振興接力棒,就得跑好新一程。我將沉下心、俯下身,盡快摸透村情民意,把民生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在廣西貴港市港南區東津鎮新老駐村工作隊輪換座談會上,新任大李村駐村第一書記寧柏的話語鏗鏘有力。
近日,東津鎮嚴格落實自治區關于鄉村振興駐村輪換工作要求,精心組織、有序推進新選派的24名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到崗履職,接過鄉村振興“接力棒”。
建好一份交接清單,工作銜接零斷層
“這份清單就像導航圖,重點工作、注意事項一目了然,心里踏實多了。”剛接過石江村駐村擔子的李蘇余,指著手中詳細的工作移交清單說。為確保工作不斷檔、幫扶不掉線,東津鎮在建好“交接單”上下足功夫,將產業項目進度、脫貧戶幫扶措施等8類42項內容逐項列明,同步附上進度表、問題臺賬和解決建議、政策依據,形成一本清晰的交接賬本。
“大約還有一個月,水稻就成熟了,我們可以積極聯系協調收割機來幫助群眾做好水稻的收割。”蹲在荷池村高標準農田項目田埂上,原駐村第一書記覃權說。全鎮已開展10場這樣的“實戰教學”,通過“清單明責+案例教學+制度導學”組合拳,老隊員將產業招商談判策略、矛盾糾紛調解技巧等寶貴經驗傾囊相授,新隊員迅速把握了工作脈絡與關鍵節點,實現了責任傳遞零斷層,工作推進不斷鏈。
開展一次全方位調研,村情民情“一口清”
“入戶調研不僅知道誰家在哪,更知誰家有何難、需何幫。”新任東嶺村駐村第一書記黨偉程感觸頗深。東津鎮將交接期定為“民情熟悉黃金期”,推行“老帶新”調研機制,老隊員發揮“活地圖”“政策通”作用,通過實地調研等方式,確保工作有序銜接、平穩過渡。
為了讓新隊員直觀掌握產業發展現狀與規劃布局,讀懂鄉村產業振興密碼,老隊員帶領新隊員實地走訪調研村集體經濟、特色產業發展情況。在務鳳村肉鴿養殖基地鴿舍間,老隊員講解疫病防控要點,在艾草加工生產線旁分析市場前景;在大李村蛋鴨養殖基地,老隊員分享如何帶動群眾就業、實現增收。同時,在老隊員的帶領下,新隊員走進脫貧戶、監測戶家中,一邊幫農戶做些家務農活,一邊與農戶拉家常,傾聽他們的心聲。這種沉浸式走訪調研,讓新隊員一戶不落摸清家底,為后續針對性幫扶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撐。
謀劃一批民生實事,幸福指數節節高
“以前兩車相遇要倒車百米,現在雙車道寬敞又安全。”洋七橋村村民老楊站在新拓寬的村道上,由衷地豎起大拇指。新任洋七橋村隊員陳平把群眾“行路難”訴求列為頭號民生工程,積極向港南區鄉村振興局爭取專項資金75萬元,與村“兩委”干部組建項目攻堅組,全力推動應春堂屯至云嶺屯主干道拓寬改造,工程提前10天竣工,有效解決群眾出行難題。交接工作以來,新工作隊員協助300余名群眾辦理低保申請、就業幫扶、養老服務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項,協助村“兩委”做好防汛抗旱、飲水安全等工作,用心用情答好民生答卷,真正做到干部多用心、群眾更省心。?
新老隊員無縫接力,新工作隊員將交接清單上的民生事項轉化為攻堅作戰圖,創新運用項目化運作模式,形成“調研走訪—精準立項—合力攻堅—群眾評議”的閉環工作機制,將村民集中反映的急難愁盼問題,逐一梳理立項,明確責任人、時間表和路線圖,接力推動一批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實事落地見效,讓村民真切感受到鄉村振興帶來的新變化。
從精準交接的清單棒,到深入調研的民情棒,再到落地見效的實事棒,東津鎮通過“三個一”工作法,穩穩接住了鄉村振興的接力棒,推動駐村幫扶工作實現“平穩過渡—精準發力—提質增效”的良性循環。 “我們將持續完善‘老帶新’成長機制,讓新任干部在田間地頭練出硬本領,確保鄉村振興的接力棒越傳越穩、越跑越快。”東津鎮黨委副書記張利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