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石森,男,漢族,一個85后的小伙子,2007年大學畢業后,參加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從東北吉林踏上了西去的列車,來到了西北寧夏。三年西部計劃結束后,他義無反顧的選擇考取當地的大學生村官,就這樣,他在寧夏的鄉村里扎下了根,一晃八年過去了,他仍然在基層揮灑著自己的青春與汗水。
回想這八年多的經歷,鄉村里農民的淳樸讓他無法割舍,那份民俗風情更讓他眷戀,更讓他用無限的真誠和滿腔的熱情來回報這片土地。
都說農村是一個廣闊的社會大舞臺,到農村去學習、去工作、去鍛煉自我。當他在大學校園里看到“大學生志愿西部計劃”招募的海報時,就萌生了想去西部看一看、闖一闖的想法,可家人異常反對,在面對各種反對的情況下,他不斷做家人的思想工作,最后如愿以償的去了西部,去了寧夏的鄉鎮。
三年西部計劃很快就結束了,面對著失業,是選擇回到吉林工作?還是留在寧夏工作?又是一個難以抉擇的事情。合同到期后,他在招聘會上選擇了一個私企的人事行政專員工作。慢慢的他陷入了迷茫,覺得這樣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來到西部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可在KTV的私企里,卻怎么也找不到方向。
2011年6月,寧夏人事考試中心發布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的公告,劉石森的內心為之一顫,讓自己重新回到鄉村工作的機會悄然而來,于是他興奮的報名,準備考試。同年9月,他以優異的成績被錄用,縣委組織將他選派到鹽池縣唯一一個回漢聚居的馮記溝鄉擔任大學生村官。
能夠重新回到鄉村工作,劉石森以其火熱的心,強烈的工作責任感和社會使命感,盡職盡責的做好大學生村官工作。在2013年11月11日村兩委換屆選舉中,他以全票通過當選為馮記溝鄉汪水塘村黨支部副書記,改善了村級班子整體結構,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注入了活力。這幾年里,他小到為村民開證明、為黨員講黨課、慰問貧困黨員、走訪困難戶,大到村里推行“滾動式”灘羊養殖、實行高效節水灌溉項目,以及煤礦塌陷區的整體搬遷工作,只要跟村里、村民相關的事兒他都非常上心,與村兩委“班子”成員一起討論,盡心盡力的幫助群眾解決問題。
汪水塘村通過這幾年的發展,農民逐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有的村民大搞灘羊養殖業,有的村民發展高效節水種植業,有的村民自主創業,還有的村民進城打工。現在,一些村民家中安上了寬帶,買上了小車,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在他的努力下,汪水塘村先后被寧夏回族自治區授予了“全區民族團結進步集體”、“全區五四紅旗團支部”、“全區鐵路護路先進村”等榮譽稱號。同時,由于工作成績突出,他個人也先后多次受到上級表彰獎勵。
正因為如此,劉石森的真誠與熱情深深打動了樸實善良的村民們,群眾也愿意主動找他交心談心,并把他當成好朋友,讓他這個外鄉人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劉石森又再一次不顧家人的反對,把自己的戶口從吉林市落戶到了鹽池縣馮記溝鄉,他要在這里扎根,在這里生活,在這里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推進汪水塘村經濟社會發展,構建一個黨群和諧、產業明晰、經濟發展、村美民富的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