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嗲鬧(苗話:張嘴)、蓋嘛(苗話:眨眼睛)、撓后(苗話:點頭)”……一整套流程下來,我熟練地用苗語獨立幫助王奶奶完成了養(yǎng)老生存認證,這是我在加宜村的日常切片。
2023年11月,我來到貴州省榕江縣計劃鄉(xiāng)加宜村,擔(dān)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剛到村,我就被加宜村濃厚的紅色文化、古樸的苗家風(fēng)情、美麗的梯田風(fēng)光深深震撼了。加宜村坐落于月亮山腹地,孔明山山腳,谷壑幽深、野林莽莽,是一個以苗族為主的傳統(tǒng)村落,先后被評為“中國第四批傳統(tǒng)村落”“貴州省乙級旅游村寨”,入選貴州“第四批全省鄉(xiāng)村旅游重點村”。
然而,語言不通卻成了我開展工作的“攔路虎”。加宜村處在大山深處,很多年輕人都選擇外出打工,家里面都是留守老人和小孩,大家日常對話都是苗語。第一次入戶走訪時,我用普通話和村里爺爺奶奶打招呼,得到的卻是老人們面帶笑容地搖頭和一句句“嘛不(苗語:不知道)”。我感到只有學(xué)會苗語,才能真正走進群眾心中。為了和村民說上話,我天天揣著個小本本,跟著村干部走村串寨,當起了“復(fù)讀機”。“怒給嘛擺(苗話:吃飯了沒)、打優(yōu)木給懟(苗話:娃去哪里去了)、噶在釀給多達留菊(苗話:家里面有幾口人)”……一句句苗語在不斷地學(xué)習(xí)和實踐中變得越來越熟練。當我用苗語問出“莫在壓給對達背(苗話:你家養(yǎng)了幾頭豬)”,老人笑著對我說“哦達(苗語:2頭)”的瞬間,我知道自己叩開了進入群眾心扉的第一道門。
一年多的在村生活,我逐漸褪去了身上的書生氣,沉淀出了為民服務(wù)的泥土香,在一次次叩開群眾家門的過程中,逐漸讀懂了基層治理這本無字之書。
“群眾心頭的盼,就是我們工作的秤”。在污秋寨子入戶時,村民潘世忠向我們反映了飲水難題:“我們寨子喝的自來水源頭處,枯樹枝葉甚至小動物經(jīng)常掉落在露天水源,影響水質(zhì),很需要一個蓄水池。”回到村委會,我和村“兩委”詳細商討方案后,帶著選調(diào)生工作經(jīng)費,在黨員和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成功修建了蓄水池。當干凈、清涼的山泉水流入51戶村民家中時,我深切體會到基層治理“最后一米”的意義。
融入群眾,方能實現(xiàn)真正扎根。搶收稻谷時,手上磨出的水泡;森防巡邏時,一腳踩進泥坑沾滿泥水的鞋子;消防演練時,渾身濕透卻依然與村民并肩作戰(zhàn)的身影……這些都是我成長的印記。慢慢地,群眾對我的看法從“這小伙子能行嗎”,變成了“小王靠得住”。
王阿康
王阿康(右)正在入戶走訪。(榕江縣委組織部 供圖)